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杨澜,以她的清纯、质朴、反应敏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最近还被某杂志社推选为“当代青春偶像”。一位记者立刻拨通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杨澜的父亲。——不料这位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英语教授听到后却回答说:“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是个坏消息。”为什么是“坏消息”泥?杨教授说:“杨澜不过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已,杨澜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知名度,完全是由她的职业所决定的。现在外面有些人把她说得神乎其神,其实我看她节目主持得并不很好,还有很多不足。她自己也很不满足。我们总是提醒她要不  相似文献   

2.
品味杨澜     
听说杨澜于去年底辞去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工作,告别已工作两年多的“杨澜工作室”。正当人们关心她的去向时,日前又传来消息:杨澜进军网络,建立一个以历史及人物传记片为主要产品的资料库,挂名“阳光文化网络公司”并计划推出以历史和人物为主的网站。听到这一切,我又有了采访她的愿望,因为6年前她离开中央电视台时我采访过她。 实话说,以前对杨澜的印象并不十分美好。记得几年前,当她就要离开主持了近5年的“正大综艺”栏目,准备前往美国读书时,我作为中国电视报的记者曾拜访过她。当时的她正忙着做离去前的善后工作,显得…  相似文献   

3.
正当杨澜女士把《正大综艺》主持得红红火火,名噪国内外时,她却突然宣布退出《正大综艺》,前赴美国私立纽约大学电影电视系攻读硕士学位。听到这一咋舌的消息,观众有些不解;杨澜《正大综艺》主持得好端端,干么又要留洋呢?是否又要“嫁”个蓝眼睛,黄毛发风光风光?其实不然,杨澜真诚地、实实在在地向观众说了自己的心里话:自己学生时代的贮藏基本耗尽,现在“电力”不足,她要去“充电”。经杨澜这么一说,观众无不感激。原来杨澜出去的目的不是风光,而是面壁求学求艺,为的是进一步把节目主持好,以求高层次的艺术品位,以带给观…  相似文献   

4.
陈新 《新闻天地》2006,(11):17-20
杨澜生于1968年,而赵忠祥生于1940年,他们本非同一时代的人,可是因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名叫《正大综艺》的文艺晚会却让他们成了“黄金搭档”忘年知音,并且这份难得的友情还在岁月的长河中打磨得愈发深厚,甚至经受住了生死攸关的考验。慈父严师,赵忠祥的无私关爱成就了杨澜“赵老师,请您一定要帮帮我啊!现在《正大综艺》的收视率节节下滑,正处生死攸关之际,只有您加盟担纲主持,才可能拯救它啊!”这是1991年5月的一天中午,《正大综艺》女主持人杨澜对赵忠祥说的话,虽然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但是赵忠祥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那一刻。开播于1990年的《正大综艺》,曾是国内首个综艺益智类栏目,其形象生动的节目内容不仅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成长片断,其  相似文献   

5.
佚名 《新闻世界》2008,(2):42-42
没有一个女人像杨澜这样,占据我们记忆这么多年。 1998年凤凰卫视“杨澜工作室”、2000年创立“阳光卫视”、2001年出任北京申奥形象大使、曾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富有女性并做封面人物,她的荣耀越积越多。  相似文献   

6.
杨澜的选择     
《新闻世界》2005,(8):59-60
杨澜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当年的激流勇退后,人们似乎才真正开始记住她。舍得放弃的人自然收获更多。如今,身着套装、淡定微笑、出没于名流社会的杨澜成了职业女性的典范.她成不成功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对于敢勇敢挑战自我、随时从零开始的她来说.她早就成功了。  相似文献   

7.
从1990年杨澜作为一名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起,她逐渐成为中国最有名的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之一。她创办了杨澜工作室,采访的对象是国内外顶尖的商业人士。她和她的丈夫吴征一起,耕耘于卫星技术、网络传输、收费电视、宽带内容提供,以及房地产业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2001年夏天,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同年9月,她的“阳光文化”接手了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新浪网,开创了网络和电视相结合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9,(9):6-6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知名传媒人杨澜旗下网站“天女网”与央视网共同协作的女性频道.8月18日正式上线.旨在打造中国最大的职业女性整合传播及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9.
周必勇 《新闻界》2004,(3):60-61
在近期《中国经济周刊》所登出的“感言2003:中国2003十大经济失意人物”评论中,杨澜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与她身后的“阳光文化”终于从当年万人仰视的神坛回到了人间。连续三个财年的亏损,已经让“阳光文化”的理想主义旗帜渐渐褪去了颜色,而寄托着杨澜“感情  相似文献   

10.
也许人们还记得,在《正大综艺》第200期时,杨澜热泪盈眶地唱起了《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我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幸运。”歌罢告别中央电视台激流勇退,踏上了赴美留学的人生旅途。她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一个青春美丽的倩影。杨澜说:“我是属猴的,不安分,总是追求有所创新。”去年10月,我在绿城郑州见到了已经加盟凤凰卫视的杨澜。如今的她,已不再是几年前《正大综艺》上那副清纯可人、机智善辩的模样;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1.
杨澜 《记者摇篮》2006,(4):13-15
对话中,感受杨澜阳光般的温暖。3月,北京。当时钟滴滴答答地走到10点,杨澜的笑容准时出现在了记者的眼前。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杨澜阳光文化基金会主席”。“我就是一个记者”。并不习惯被人称作“主席”,杨澜微笑着,自信而谦和。美丽、聪慧、优雅、知性,太多美好的词汇曾被用在杨澜身上。而两个多小时的对话,更让我们触摸到美好表象下,一个文化理想主义者脉动着的阳光般的温暖。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氛围,是一个社会主体的可预见的思维方式“我们一起努力,赚更多的钱,捐更多的钱”,这是在年初举行的一次员工聚会上,杨澜的祝酒词。从最初,零星…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国经济周刊》所登出的“感言2003:中国2003十大经济失意人物”评论中,杨澜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与她身后的“阳光文化”终于从当年万人仰视的神坛回到了人间。连续三个财年的亏损,已经让“阳光文化”的理想旗帜渐渐褪去了颜色,而寄托着杨澜“感  相似文献   

13.
一日,笔者闲逛夜市.见不少地摊上卖降价书籍。令人吃惊的是,两位当红主持人的自传体书《岁月随想》及《日子》也赫然其中。地摊老板见笔者有意,开价每册10元,概不还价。信手翻开这两本书,尽管印刷粗糙.装帧简单,纯系盗版.但其标价均在20余元,难怪老板态度坚决,口不二价。放下书籍,笔者不禁想起了近一时期新闻媒介对这些名人出书的热炒风潮。先是赵忠祥签名售书.紧接着刘晓庆“天价”卖出写作“构想”;继而杨澜的自传体因掺杂了大量的照片而被人讽为“水分太多”;至于倪萍的《日子》.一出台就被新闻界誉为“书七。其人.同样…  相似文献   

14.
赵忠祥谈艺录(五)赵忠祥我的优势是文化素养上海一位记者采访我,很不客气地说,你和杨澜相比,她是个青春型的少女,那么美丽,那么活泼可爱,你那么老,那么胖。当然他的语言不是这么让我难堪,我理解就是这意思。因为人都有感受,如果不能透过他的语言符号理解他的思...  相似文献   

15.
《杨澜访谈录之为政》记录的都是政界要员,透过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杨澜一身素色的西装在镜头前温和的微笑点头。"绵里藏针"是杨澜对自己主持风格的概括,她所主持的《杨澜访谈录》自2001年开播以来秉承着"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宗旨,采访了来自各界的几百位精英人士。杨澜是如何带领观众走进这些顶级精英的心灵世界?本文就试图解构杨澜在主持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7,(2):42-42
据1月12日《新闻晨报》报道:东方卫视将聘请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阳光化基金会董事局主席杨澜担任新闻节目特约主持人,不定期参与主持东方卫视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报道。杨澜驾驭重大新闻的能力以及国际化的主持风格吸引了东方卫视的视线,由杨澜主持的名牌节目《杨澜访谈录》在东方卫视播出以来赢得广泛赞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王云峰 《新闻天地》2005,(10):16-18
“不论今后如何发展,在何地发展,我都不会离开电视。”杨澜对电视一直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8.
赵忠祥与杨澜"黄金搭档"忘年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 《档案时空》2007,(1):18-21
2006年9月1日上午,一个来自上海的陌生电话打在了赵忠祥的手机上,他接通电话时,一个熟悉的声音顿时从话筒里传来:"赵老师,是我呀!我们又可以见面了呢!我好高兴啊!"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当中,有一“快”一“慢”,“快”的是倪萍,“慢”的是赵忠祥。有时把他们两人作一比较,笔者就想,他们两人的语速如果能“中和”一下,那该有多好啊!倪萍“快”是因为她主持“综艺大观”,节奏本来就“快”。可是,看多了“人与自然”这个节目,总让人觉得赵忠祥的主持节奏太慢了,让观众们等得有些心急。赵忠祥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的解说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那亲切的语气和圆润的腔调,使观众们感到好像有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给自己讲故事迄今为止,有许多解说员竭力模仿他的腔调,仍然无人可及。赵忠祥…  相似文献   

20.
“杨澜体”来得快,去得也会急,因为这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可它的流行,会给公众人物提个醒,在对公共事务发言时,要注意措辞,以免引火烧身。更重要的是,平时要言行一致,获得公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