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纸编辑的形象在哪里?笔者以为,编缉的形象应包含编辑的意图、技巧、功力、学识等诸多因素,相当一部分“藏” 在经他编辑发表的文章、版面中。我们在编稿过程中,常犯错字漏句掉标点的错误。读者的第一反映必然是编辑素质不高、形象不佳。反映在编辑程序上,表现为或把关不严,或诸环节衔  相似文献   

2.
何本国 《出版广角》2019,(13):67-68
图书编辑改稿尺度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对翻译图书编辑来说,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文章认为,翻译图书编辑改稿可分为改正语言本身的错误、改正翻译方面的错误和改进译文三个层次,要综合考虑时间、专业、图书类别等因素,努力在"必要"与"克制"的尺度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坐标.  相似文献   

3.
广播特点,这在广播战线几乎是老生常谈,但又常常被人们忽视,似乎谁都明白,不屑一顾。然而,这恰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广播理论问题.对广播特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以提高广播工作者按广播特点办好广播的自觉性,是十分必要的. 究竟什么是广播特点?怎样表述才好?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去适应它?过去曾有许多同志对这些问题发表过论述,也使笔者深受教益,为了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这里也想就上述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长江日报"学习"专刊是1956年2月创刊的,它的任务是通俗地结合实际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但是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我们深深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的贯彻过程,也就是编辑人员的思想改造的过程.相当长时期以来,我们对理论有一种神秘观点,以为理论就只是马恩列斯的经典著作,理论宣传也就是把经典著作的原理加以介绍和阐述,而忽视了理论是群众实际斗争经验的总结.所以在宣传中注意系统地绍理论多,从实际中提出问题进行理论阐述少,特别是把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的许多丰富的经验加以理论的总结更少.因此,报上发表的文章,往往是由书本出发,从原理到原理,用概念解释概念,又长  相似文献   

5.
何皓 《编辑学刊》2004,(2):45-48
编辑方法是编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然而编辑学现状表明,我们对编辑方法论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不仅涉猎者鲜见,而且即使偶有触及,也有浅尝辄止、就事论事的倾向,以经验层次的泛泛而论者居多.其结果是时至今日,对编辑方法许多理论问题(甚至诸如编辑方法存在与否及形态等)的认识都不甚明了.为此,本文就从"编辑方法是否存在"这一最基本的命题开始探讨编辑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九六一年三月,邓拓同志的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开始在晚报发表。从这以后,我们和他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了。晚报同志总希望邓拓同志能多为晚报出点点子,但是他很谦虚,不肯多说。有时说上一点,又接着声明:“我没有办过晚报,我这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听之吧!”其实,他哪里是“姑妄言之”呢?他对如何办好晚报的许多设想和意见,当年就给过我们很多启发,有些直到今天也还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这里根据当年自己的札记和记忆整理出一些,供晚报的编辑、记者和通讯员同  相似文献   

7.
拍照片:从记录孩子成长开始 27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小王子"诞生. 我为他拍下第一幅照片,是裸照.这裸照不轻易示人,至今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我为"小王子"拍照,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孩子的脸是最天真的,他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每次带"小王子"逛过公园,拍过照片,跨上自行车往回骑的时候,都要问问他的感受:今天玩得开心不开心啊?他有时说开心,有时直接就说:不开心!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图书情报知识》2006,(5):F0002-F0002
曾经有作者问我,你们刊物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说:“我也不知道。”别人还以为我在敷衍他。的确,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最好发。我只能说最好的文章最好发,而这等于没说。所谓的最好,当然是相对众多来稿中的其他稿件而言的。因此,发表什么样的文章并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学术研究者的整体水平,取决于作者论文在这整体中的相对位置。编辑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挥舞着一把并不锋利的镰刀,收割那些高出秸秆一截的麦穗,仅此而已。问题在于,你的文章究竟是秸秆还是麦穗?我想,一个最无疑义的验证方法就是把它植入合适的土壤中,给予它适宜的气温…  相似文献   

9.
从"学科模式"到"问题模式"--学术期刊发展的合理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向纵深发展,作为反映社会发展尺度之一的学术研究也表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与此相映衬,学术批评、学术规范、核心期刊、引文、竞争力等成为近年来表征学术研究、评价学术期刊的关键词.这其中反映出了"学术期刊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深层问题.而就学术期刊本身而言,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注意的是,不应总成为"别人的标靶",成为批评的对象,而应积极探索发展的合理路向.这除了我们一贯所倡导的优化编辑队伍、确立良好的编辑道德、建立科学的审稿机制等软硬环境以外,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凸显编辑的主体性,进而使这种主体性反映在期刊的发展上.从期刊的构成要素来看,我们认为,这种主体性的立足点应在于期刊栏目的灵动上.  相似文献   

10.
责任编辑的动议权、修改权与转型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责任编辑最直接打交道的是作者,即所谓著作权人.然而作为文化产业最为重要一翼的图书出版业的第一生产力的责任编辑自己,却从来不被称为编辑权人(至今我们也未见有关于"编辑权法"的行将制定的迹象).那么,责任编辑的职责范围与权限是什么?它的用武之地与工作价值在哪里?它是否仅有"为他人"即著作权人"做嫁衣"的"福分"?事实上,有职必有权.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  相似文献   

12.
刘光裕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学家之一,他的编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编辑学基本理论和编辑出版史两个方面.他的编辑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出版本位出发,提出以出版编辑为本位的编辑观;在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编辑学学科思想;重视编辑的社会文化关系研究,开创编辑学研究的"中介服务派";提出"有出版才有编辑"的编辑史观.  相似文献   

13.
陈肖人 《出版广角》2013,(11):89-90
出版也如此,要有找食物的蚂蚁(策划编辑)和搬运食物的蚂蚁(案头编辑),这样分工协作,才能把图书出版运作好。广西美术出版社有一位编辑李钟全,人称"半个编辑"。为什么得此绰号?大概是他一年当中仅有"一半时间"做编辑工作,其余时间搞他的爱好:摄影和玩赏古物。如此,社里能容得下他吗?不但容得,年终还给他一定的奖金。为什么?因社里规定:只要每个编辑每  相似文献   

14.
刘立志 《青年记者》2016,(30):12-14
提起党报理论版,很多人的印象是:文章四平八稳、长篇大论;版面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印象不仅一般读者有,就连许多理论版编辑也有,甚至认为理论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应该说,这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理论版并没有硬性的文章模式要求,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也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谁也没有说过党报理论版的文体和内容必须如何如何,但是时间长了,就无形中将以往的文体和内容、形式等固化、程式化起来,成为一种思维定势,成为一种束缚.记得十几年前我正准备入行做理论版编辑时,身边就有热心人问我;理论文章还有人看吗?委婉一点的就说:理论太“曲高和寡”了吧?老实说,当时我自己也感到含糊.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杂志编辑几次约我们人民日报理论部写写关于在理论版上举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专栏的体会。我想,这件事本身可能就说明了这个专栏已得到新华社系统的注目。这对我们无疑是个鼓舞。最近,我看到艾知生同志在广播界一次研讨会上的讲话,其中谈道:“人民日报第五版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文章,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早  相似文献   

16.
科技报道在读者的心目中,容易与枯燥、平板、深奥、难懂联系在一起,因为科技本身往往是某些理论、技术上的突破,所以这种报道往往也写得比较艰深.其实好的科技报道完全可以写得通俗、形象、生动.科技本身是来自生产又服务于生产,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因此,写科技报道应尽量将科技与生活、与生产联系起来,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请看有机硅,是一种新型的工业用品,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中有所突破.那么应如何反映这项新的科研成果呢?某报曾为此发过一篇知识性介绍文章,读来通  相似文献   

17.
这一期的“总编辑手记”专栏 ,我们破例发表了《旅游时报》退休的原常务副总编辑的文章。这是他近日在报社送别会上的肺腑之言 ,表现了一位报人的敬业情、责任心。  相似文献   

18.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话对我们搞刊物的人来说并非新鲜,将文章题目真正改成为文章的眼睛,其实是我们期刊的编辑们应当具备的工作水平,即审稿时必须注意文章题目的修改,绝不能对篇篇文章都保持原有题目。让作者从已发表的文章题目中看到编辑的工作,其实是期刊与作者互动的关键。当然,期刊社的编辑们即使对文章题目少做修改,做为三审时的总编辑(或副总编辑)也应当在关注文章的实际内容时,严格把握文章题目这一关。就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言,常常是翻开期刊先注意的是目录的内容,有吸引眼球的文章题目,读者往往会首先选择这样的文章看,这是大多数读…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出版改革的浪潮中,要求报刊文章短些,再短些的呼声最高,也最为编辑和读者所关注.舟萍同志写了一篇《王安石、韩愈应得多少稿酬?》的文章,在《新民晚报》发表不久,就被首都某大报转载.不用说,编辑是欣赏这篇文章的。为什么呢?可能认为呼喊已久的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真谛,找到了‘长’的根源.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这篇文章回避了‘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之长短与编辑的关系,把‘刊登在报刊上的文章’短不下来的责任,完全推给作者,这样编辑自然感到轻松。这或许才是这篇文章广为转载的真正原因。文章写道:‘要求报刊多登短小精悍文章的呼声,已经听得不少了,惜乎作者的回响并不强烈,水泡馒头式的长篇依然还占了某些报刊的不少版面,除了写作的技巧问题,按字计酬的稿费制度,是否也是文章短不下来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也许您经常会听到编辑记者们这样讲:"这篇稿子缺乏时效性,不能用了。""这篇稿子快点发出去,不然就没有时效性了。"那么,什么才是新闻的时效性呢?新闻时效性又与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一、新闻写作为什么要讲究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物质及宣传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越早发表其新闻宣传的功效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毫无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