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批判挑战思维、去中心化、多维叙事等特征,为社群档案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启示。社群档案作为具有共同身份特征的社群成员所形成的、记录社群历史的文件集合,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拓展档案工作职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动下,社群档案经历了主体认知变革、工作走向多元化、内容叙事化等发展变化。在当前国内环境下,应当依靠社群档案主体的主动构建,深入构建社群实践的各个领域,促进社群档案叙事体系的发展,最终达成档案记忆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认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群档案。  相似文献   

2.
文章选择社群口述档案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社群口述档案建设研究"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对社群口述档案促进成员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思考,提出其作用表现为促进社群成员划定自我边界、构建群体认同,最终实现身份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3.
欧美国家社群档案工作存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感悟社群历史的变迁,重构既有的建档规则三大理念.欧美社群档案建设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借助互联网,实现社群档案的网络化收集、存储与共享;通过激发社群成员对社群档案的兴趣,获取广泛的支持和参与;加强与官方机构及社群间的协作.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社群档案建设的经验,在国内档案网站增设"社群档案"板块;广泛深刻地挖掘身边的档案资源;充实档案资源以优化社会记忆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群建档是公民,尤其是非主流的少数社群参与档案资源建设、保护群体记忆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建立实体档案馆和在线数字档案馆两种方式进行.以加拿大"另类多伦多"在线数字社群档案馆的建设实践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解读社群档案建设的本质与过程,分析数字社群档案馆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我国社群档案馆建设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5.
社群档案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多样性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英国悠久的地方史研究传统为社群档案在英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英国社群档案的地缘性、自治性、多元性等特征,使其对于构建集体记忆、强化身份认同、维护社群权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群档案实践打破了档案活动的传统框架,引发了档案界对档案边界、参与式档案模式、档案职业融入等问题的现实思考,促使人们从更为广泛和动态的视角去探索和挖掘社群档案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可以传承数字时代的中华文化基因,推动新时代华人社群对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文章对当前华人网络资源社群档案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相关项目存在建设定位较模糊、建设内容较分散、建设动力不充足、建设主体较单一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设计清晰立体的建设定位体系、构建立足根源的建设内容框架、开发服务导向的建设动力机制以及培养循环发展的建设主体生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荷兰华人社群档案受到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影响,具有记录意识被动、档案宗族化聚集、依赖公共档案、寻求中庸话语等特征;其也受西方团体格局的浸染,具有重口述档案、重个人隐私、重民主参与、重多元自治等特征。由此,文章提出“移民社群档案”研究应反思集中保管、公共开放和档案话语等问题,尊重移民的区域流动性、个体的身份认知悬浮,将定义权和解释权交还给社群或个体。  相似文献   

8.
唐启  任越 《山西档案》2021,(2):164-175,88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中外社群档案研究的热点与进展,为我国社群档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社群档案馆的建设工作,及社会记忆工程的完整建构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抓取分析数据,首先,根据外部信息,从时间、主题、作者、机构等维度将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其次,又从内部信息角度对中外研究进行主题化分类提取并分析。[结果/结论]从纵向演化角度看,社群档案研究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的英、美、澳等国,我国该研究自上世纪末开始萌芽,自2014年正式引入国内并进入快速发展期;从横向区分角度看,研究主要集中在社群档案建设模式,及社会记忆构建等方面;国内主要研究机构为上海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但研究总体仍呈现“重国外,轻国内”、“重实践,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9.
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认为社会融合是一个过程和目标导向的复合概念,可以划分为基于文化适应的社会融合和基于结构融合的社会融入两个阶段.而从社会融合向社会融入发展的过程正是西方社群档案的建设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档案工作者的职能有可能发生扩张,档案工作者可以成为社群档案教育家和政策分析师.  相似文献   

10.
“社群档案”作为最初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非主流群体的档案,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与国外不同,我国的社群档案建设较多集中于自上而下式,对草根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众和某些弱势社群记录的缺失。CAHG作为关注社群档案与遗产的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英国和爱尔兰地区的社群档案发展,吸引了不少社群的关注;其自2012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年度社群档案评奖项目关注群体多样、评选范围广、标准独特、方式灵活等,对活跃和推进社群档案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本研究对CAHG的历年获奖项目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的社群档案发展应增强社群档案观念,围绕多中心开展,运用多种方式促进成果外化利用以及借鉴CAHG经验进行项目评选活动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来自上海大学57名档案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状况进行个案研究,自行编制《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调查问卷》,并通过SPSS 24.0对所回收数据进行统计,从专业认同、专业态度、专业学习和专业持续四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的情感性专业认同度总体较高,但同时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业课程及考试,但缺乏主动讨论和钻研相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们虽充分肯定档案学专业的价值,但对专业前景和个人发展却有迷茫。  相似文献   

12.
从时尚视角出发,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了主流档案与非主流档案持续性博弈、歧视性认同与平等性认同的相互角力、惯习因素深刻影响到社群档案的解读等特征。同时,社群档案的文化认同价值表现出以下趋势:一是显要序列成为决定社群档案的关键,二是档案叙事成为实现文化认同的工具,三是艺术创意成为打造档案时尚的推力。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随着档案的记忆属性以及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上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强调,其在身份认同建构上的价值也呼之欲出。本文在对档案与身份认同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档案-记忆-认同”的模型来明确档案在身份认同上的价值,最后,总结档案的身份认同价值对档案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及受众角度,对档案开发利用参与者从古代具有"君本位、相对单一",到近代"官学并行、史学界作用凸显",再到当下"参与者范围逐步扩大、‘以人为本’成为最主要的指导思想"等特点进行阐述,并着重对当下档案开发利用参与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将受众纳入社会档案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的主体中""理论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有效结合""‘以人为本’,扩大视野"三个角度提出当下档案开发利用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formal archival spaces, little scholarship has addressed the physical spaces of community archives. This paper asks: How do community members imagine the physical spaces that steward identity-based community archives? Based on focus groups with more than 54 community archives users at five different community archives sites across Southern California,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members of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conceive of the physical space inhabited by community archives representing their communities. The sites explored range from a prominent location on a university campus, to storefronts, strip malls, and small cinderblock buildings. Yet across sites, users spoke about community archives spaces as symbolic and affectively moving locations. Many users described their community archives site as a “home-away-from-home,” marked by intergenerational dialog and a profound sense of belonging. For other users, community archives sites were described as “politically generative spaces” which foster dialog and debate about identity, representation, and activism and enable the community to envision its future. And yet, while the very existence of community archives is political, many participants felt that the full political potential of these sites is not yet realized. By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the communities represented and served by community archives, our research both indicates that a shift is warranted in archival metaphors of space and reveals how community archives are personally and politically transformative spaces for the communities they represent and serve.  相似文献   

18.
面对我国档案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新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研究框架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对我国档案管理研究内容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总结,阐述了我国档案管理研究框架重构的原因,认为新时期我国档案管理研究框架的重构需要遵循实践导向、研究导向以及创新导向的原则。文章以档案管理活动的“三个维度”为逻辑起点,以“实体”和“信息”为逻辑主线,以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为逻辑终点初步设计出基于“三个体系”的档案管理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和公共文化建设“五大结构性”矛盾,安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制度设计根据扶贫攻坚新形势、文化建设新任务、社会治理新问题,按照坚持法治思维、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新民风建设引领、制度创新驱动的原则,充分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以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三培育”“六结合”为主要内容,以全面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制度设计思想。其中,乡村文化建设“三改革”,旨在通过乡村文化建设观念变革、治理结构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乡村文化回归其发展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