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念 《现代传播》2013,35(1):156-157
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影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自开播以来,其平均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美食"话题在网络论坛、微博、贴吧的关注度居高不下。那么,《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何以如此火爆?它以美食为题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本文试图从美食的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卢筱静 《视听界》2014,(6):109-110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像一支魔法棒,瞬间唤醒了中国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那些知名的、不知名的、家常的、祖传的、天南海北的,灶台上的人、菜、故事,一时间"馋动"了全国,各路媒体开始大作美食文章。2013年,江阴电台也兴起了一场"舌尖上的革命",在晚高峰的黄金时段推出美食节目《吃香喝辣》。一、美食板块,服务"吃货"《吃香喝辣》取经自广播餐饮类节目的鼻祖——湖南金鹰955《吃湘喝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3.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着重呈现建构在美食之上的人和食物、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中国式的美食故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2》中《心传》的镜头语言,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阐释其影像构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追寻大江南北美食的热潮,这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本文从记录理念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进行分析。从中国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联系,贴近生活的故事叙述,美轮美奂的视觉与听觉享受等角度加以深入探讨。最后对《舌尖上的中国》产生的国内外文化传播效应的角度对其进行精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广东》、《舌尖上的重庆》等地方美食类节目充斥荧屏。在这股跟风潮中,地方台美食类节目暴露了很多问题,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以为,地方台美食类节目要想突围,形成特色,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是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6.
尹悦 《今传媒》2014,(12):110-111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开播以来,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第51届戛纳电视节上,中国美食香飘海外,《舌尖上的中国》引起海外片商竞相争抢,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打开了新局面。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今天,《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向世界讲好一个"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7.
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以《舌尖上的××》为标题的报道就在各媒体频频可见,简直可用"铺天盖地"这个词来形容。诸如,《舌尖上的旅行》《舌尖上的乡愁》《舌尖上的母校》等等,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相似文献   

8.
游永南 《东南传播》2014,(7):166-167
央视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引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还产生了一种新兴的网络语体"舌尖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探究画面和解说词的配合技巧,以达到触类旁通,提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琳 《新闻世界》2013,(9):166-167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的纪录片,但它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它是以美食作为媒介,从而对美食背后的中华饮食文化进行深入解读。《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但火的不仅仅是这部纪录片,其片中介绍的一些美食、人物、城镇等,同样也火了。也就是说,这些介绍在无形之中起到了广告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月,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问世,开启了中国美食节目的新篇章,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标杆。随着时间的推演,他自己依旧在探寻美食纪录片的新高度,2018年《风味人间》一推出,也成为口碑之作。今年,由他和美食家沈宏非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早餐中国》,再度成为了"现象级"的作品。这几部美食纪录片,框架大体是相似的:美食、文化、人情,但具体如何拿捏,时长如何控制,拍摄技法不尽相同,也正代表着如今中国观众在这7年间审美的流变。本文将从《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谈起,分析它所开创的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以及《早餐中国》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7):80-80
本人比较嘴馋,我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拍摄《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几千年来是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中国美食的精髓在哪里,中国美食当中的智慧如何体现?带着如此多的疑问,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会找到理想的答案。这个片子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是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陈玲  王淑弘 《东南传播》2012,(8):176-177
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上半年纪录片收视中的宠儿。本文就该纪录片热播后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分类,浅析了其报道中的传播学规律,并就《舌尖上的中国》朴素的人文关怀特点进行了题材和拍摄编辑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由央视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是中国近年来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除了其高精尖的拍摄设备外,其文案解说词的创作,也独具匠心。《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相对于其他纪录片解说词方面有很多大改变。本文抓住其文案创作的理念,从传播者角度,传播内容角度,传播媒介角度,受传者角度,传播效果角度等五个方面来深层次地分析,并且逐渐的深层次的剖析其写作的特色。最后从解说词情感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的处理来研究其细节魅力。  相似文献   

14.
王丹 《传媒》2012,(8):25-31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从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似乎"先天不足",但它却出乎意料地走红了荧屏,带给了人们超越美食的思考。有人评价《舌尖上的中国》是"国菜超级指南";有人则评价"它道尽了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该片导演陈晓卿则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  相似文献   

15.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播出,引起了大众对于地方美食的兴趣.这一具有浓厚的中国地方特色的美食纪录片,不仅带给人们感官上的享受,还将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带到了一种古老的文化情境中.依托这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人们再一次唤醒了对不同地域的古老文化的回忆.本文将就《舌尖上的中国》对地方美食需求的拉升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纪录片市场逐渐缩小之时,《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纪录片,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美食影像的思维定势,将许多与电视节目渐行渐远的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获得观众“口水与泪水齐飞”的赞叹,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撩动了观众的口舌之欲,更打动了观众的心底之情。  相似文献   

17.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姜玲  霍凤 《新闻世界》2014,(7):70-71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自2014年4月18日起开播,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饱受各种争议,即便第五集的完美转身挽回了大批观众,但前四集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被众多网民提及,成为无法忽视的缺陷。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前四集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都有非常高的收视率,这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一解说词是分不开的。解说词增强了人们对于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同时解说词又增强了纪录片自身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它不仅充分调动了无数观众的味觉,也深深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家园。许多嗅觉灵敏的商家借机推出片子里介绍的菜品,旅行社推出了有关舌尖上中国的美食之旅,很多临近毕业的学生也纷纷推出了"舌尖上的母校",回忆和记录校园生活中的美食……"纪录片仍然是电视广播中一个有威望的领域,吸引着报刊评论所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