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收视率是检测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电视媒介实现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的有效手段。在受众研究的课题中,收视率又是研究受众收视行为、心理规律的重要依据。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业对收视率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各种调查公司蓬勃发展.仅上海一地就涌现了40家能做收视率调查的公司。那么,收视率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如何?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公正性又如何?我们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中,常常遇到一些疑虑、困惑,有时甚至是无可奈何。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供受众研究工作者思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以及对受众认识的加深,收视率调查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大数据从调查主体、评估指标、测量方法、服务内容等多个层面重构了收视率调查体系,但大数据也容易造成数据独裁和崇拜,损害受众个人隐私,破坏收视率调查市场秩序,给电视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3,(24):50-53
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全球收视率调查市场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收视调查巨头手中,而资本无疑在这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以数字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为受众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给传统收视率调查带来全新挑战。新媒体时代需要新的调查技术,各种背景的公司都试图或者已经进入这一领域。这些公司的进入为原本处于垄断下的收视率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收视率调查行业向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2008,(9):13-13
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出奥运会如期在北京隆重开幕。以专业的电视收视和广播收听市场研究著称的CTR市场研究、CSM媒介研究8月9日凌晨就分别给出了权威的调查数据: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直播全媒体受众接触率高达98.1%,开幕式收视创下国内有收视调查以来电视收视率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01,(6):56-56
王茜、李素英在2001年第2期《岭南视听研究》上发表文章说,在广告客户和电视媒体心目中,电视节目收视率等同于电视广告收视率,实际则不然。首先,广告原理我们:“广告的终极目标,就是刺激受众的注意,引起受众的兴趣,达到改变受众的态度与行为的目的。”现代广告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是电视广告发布时,最重视的是电视观众,但是并  相似文献   

6.
收视率,电视行业永远不得回避的一个话题,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兴衰发展而存在,是评价某个节目受众市场大小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电视节目组招商引资、维持自己节目发展的资本,成为行业的硬通货。由于收视率对每一家电视台的生死如此重要,因此收视率的调查衍生出了一个近百年的产业。本文起手于描述美国、中国的收视率发展历程,随着中国收视率调查行业的市场化,剖析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来弥补之前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谭啸 《声屏世界》2003,(11):12-13
关于电视频道专业化,业界和学界人士已经做过多方面的研讨,本文仅从收视率这一方面来看频道专业化。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传播效果、改进节目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电视人、广告商、广告主等各方面都非常关注的指标。频道专业化的程度与收视率的高低不成正比当今的传播模式正在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化,受众的地位日益提升,各种媒介都加强了对受众的研究,他们以受众的兴趣和爱好衡量和裁度自己的传播内容。电视观众个体的变化对收视行为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频道专业化正是对观众日益细分化的结果。进行受众细分的分众化传播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视听率数据为基础,从受众构成、行为、内容诉求、市场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广播听众与电视观众的不同,并对广播听众的变化与收听率测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之名。其中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传统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受众研究,它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某些未知量的可靠的测评数据。它可以帮助揭示出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体的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关于受众的测量中,尤以收视率调查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陈岳 《视听纵横》2004,(2):26-27
收视率调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视时段交易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广告压力迫使各电视台不得不重视收视率、不得不认真研究受众,以增加与广告商对话的砝码。市场需求催生了大大小小的调查公司。1999年,收视率调  相似文献   

12.
一、电视节目需要建立网络评价体系目前,在中国的电视调查市场,因AC尼尔森的退出,央视—索福瑞一家独大,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由于我国没有监管收视率调查的行政机构,由一家公司垄断收视率调研市场,其数据的公正性和可信度都让人疑虑。笔者认为,为了获得受众对于影视节目全面客观评价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传统收视率调查正日益显现出不足,尤其是测量非电视渠道之外的传播情况。如何在数字时代针对多种收视终端和播出方式开展准确高效的收视率调查,是对全球电视市场调查业的挑战,也是调查技术变革的巨大动力。本文以美国尼尔森公司为例,探讨数字时代收视率调查的挑战与变革。一、尼尔森公司收视率调查体系简介目前,美国每年电视广告市场的总值达到了638亿美元。在这笔巨额广告的投放过程中,尼尔森公司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对收视率的质疑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质疑许多人过分依赖收视率,把它作为评价节目的唯一标准;二是质疑收视率数据的准确性.面对第一种质疑,现在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已逐渐扩展,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而面对第二种质疑,引入竞争并落实第三方监管是将是很好的形式.只有引入竞争,市场的推动力才会重新体现.只有落实第三方认证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收视率造假的现象,让收视率行业在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管下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收视率调查方面。央视-索福瑞和尼尔森媒介几乎同时在中国受众市场展开收视率调查服务,是目前中国受众市场上最主要的收视数据提供者。后者坚持主打中心城市,相当长时间内仅提供11城市测量仪收视率数据,而前者则是日记法和测量仪法并用,遍地开花,很快拿下了收视调查市场份额的大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7.
吕春燕  李荣  王志强 《今传媒》2014,(7):124-125
新媒体的兴起、网络云计算的技术实现,使大数据大行其道,全样本的数据模式与传统收视率的争锋,使电视界与收视统计公司发生颠覆性的概念转变。电视产业在历经几十年以收视率为硬通货币的发展后,终因传输终端的多样性,受众的碎片化,形成相对被动消费的局面。在与新媒体的角逐中,电视产业的螺旋式发展必须从发展节目创新模式,与网络视频深度合作,以及应用网络终端扩张市场等方面,一展攻势。孰赢孰败,笔者认为,深度挖掘大数据,全方位解读、应用大数据将是电视产业以动制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郑维东 《视听界》2014,(1):31-32
开机率和收视率作为收视率调查早期常用的指标,常被人援引以分析电视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开机率和收视率的概念出发,引用真实调查数据,通过四分法计算分析电视与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及忠实度,科学地指出电视相比网络视频,其到达率和忠实度均有着领先优势。  相似文献   

19.
徐立军 《视听界》2013,(5):124-124
月初,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受众研究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一年一度的会员大会,大会聚焦“电视传播的全媒体测量”主题。索福瑞公司以“CSM全媒体收视率的实现”为题,介绍了其运用Virtual Meter音频匹配技术和视频加码跟踪技术,监测并集成包含电视端直播收视率、电视端时移收视率、PC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和移动终端网络视频收视率(在线直播、点播、其他各类剪辑视频)在内的全媒体收视率,从而实现视频节目和视频广告受众的跨屏跨平台分析。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判断传媒的广告价值,为广告投放提供参考,还是反映受众意见,使传媒更好地改进内容,量化的“标准”是不可或缺的“指南针”。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很多传媒调查公司业兴起,纷纷推出自己的调查数据,希望能够成为业内公认的标准。1986年,中央电视台开始运用电脑进行日常节目的收视率统计,与此同时,上海、广东等电视台也相继采用抽样统计方法进行收视率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