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源、技术与共享:数字出版的三种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卿 《出版科学》2011,19(1):28-32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数字出版已形成了三种基本的成功模式,分别是基于内容资源的模式、基于数字技术的模式和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模式。其中,基于内容资源的模式主要包括高端内容资源、原创内容资源和集成内容资源三种实现形式,基于数字技术的模式主要包括阅读终端技术、出版平台技术和数字权利管理技术等三种实现形式,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模式包括开放存取仓储和开放存取期刊两种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出版时代,建设数字出版系统是进行数字出版业务的前提与基础。数字出版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编辑加工、产品发布、内容运营等核心模块,系统涉及大规模数据存储技术、大规模数据全文检索技术、流程控制技术、基于特定系统的通信协同技术、文本分类技术、汉语分词技术、字符集对照管理技术、版权保护技术、大样版面管理技术等,技术涉及面、业务涉及面广。拥有优良的作者沉淀、内容积淀、内容筛选团队,结合良好的数字出版系统的出版社,在由内容服务商、技术提供商、渠道商三种角色形成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中将占据核心地位,并将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到内容服务商的转型。未来,数字出版系统将与编辑编务系统、发行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一样,成为出版社运营的基础系统。  相似文献   

3.
论数字时代的内容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统出版流程中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界线已经消失,用技术属性定义的数字出版概念难以准确表述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新型出版业态.本文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与数字内容出版的区别,分析数字时代内容出版的本质和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形态,诠释数字内容出版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4.
出版企业应基于数字内容整合产业链,从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占据主体地位。从产业分工合作的角度出发,调整战略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工和生产。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适应数字出版的特点,通过合作转变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构建行业通用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内容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构建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内容运营模式,通过数字内容服务打通产业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读者竞争和服务竞争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关系,探讨了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合作的可行性,并基于内容和技术两个角度,提出了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开展合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数字出版发展迅速,数字出版内容服务种类也日益丰富,但大多数传统出版企业主要还是以简单的咨询服务、知识服务为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发展数字出版更要发挥出版单位内容资源的优势,发展多种数字内容产品,为受众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服务,朝数字内容服务方向发展。一、数字内容服务的界定1.数字内容服务的概念数字内容服务是指向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提供数字产品,或帮助其制造、传播数字产品的所有相  相似文献   

7.
业界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认识经历了技术中心、内容中心和读者中心3个阶段。技术中心论关注技术引起的传统出版编印发等业务环节以及读者阅读概念的整体重构;内容中心论使出版业回归内容主题,从强调技术体系的自我构建,转为多主体产业发展链,为开放式发展出版业打开了大门;以读者为中心,利用数字技术来开发和利用内容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读者群及出版市场,满足读者的多样化、个性化及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正在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理念。基于读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理念,才是更好地发挥技术、内容资源的效能,进一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出版发展的深入,出版单位对数字内容资源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出版单位在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内容资源的获取、加工、整合,谁占有优质的出版资源并具有加工、整合的能力,谁就将占据行业的制高点。目前,排版文件的终稿是出版单位很重要的数字内容资源。  相似文献   

9.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张军  高哲川 《出版参考》2009,(13):15-15,14
1.内容提供商与数字出版商的关系 数字出版商将内容、产品策划、技术与市场营销融于一体,向用户提供增值内容服务,是成熟数字出版的主体。数字出版商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内容提供商或者技术提供商等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胡涛 《出版参考》2012,(30):18-19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但具体到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现状则是,虽然大多数出版社都基于自身优质内容资源进行了数字产品开发,但市场契合度与市场接受度都不高,在内容资源的深度开发、多次应用和增值服务等方面也都不尽如人意。更为突出的是,目前出版社数字出版业务更多的是数字出版部门的事情,传统编辑基本不参与或甚少参与。数字出版部门作为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先行军"进行先期尝试和试点,自是出版社基于当前数  相似文献   

12.
内容是数字出版的灵魂,合理有效的内容管理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根本动力.对不同类别的内容资源实施差异性管理,是内容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依据数字出版内容原始载体的不同,将数字出版内容划分为三种类别,并针对每一类资源的特征和管理现状,分别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对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数字出版资源库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出版业务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内容资源的积累与整合,缺乏海量内容资源的支撑,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就无法实现,因此,数字出版资源库的建设是数字出版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白立华  刘永坚  施其明 《传媒》2017,(23):88-90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飞速发展,传统出版企业依托提供数字内容服务来提高竞争力不失为一计良策.然而,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内容服务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水平较低,鉴于过度依赖技术提供商和通信运营商,传统出版行业逐渐丧失话语权.本文结合游戏产业中的探索实践,针对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内容服务困境的解决,介绍了一种基于DLC理论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以期为传统出版企业的内容运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自问世以来,发展异常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形态逐渐完备,产品日益丰富,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传统出版社应凭借自身内容品牌力和内容生产力,有效整合与开发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和媒介资源,构建文档资源库,完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搭建网站服务运营平台,跨界整合营运渠道,实现传统出版向全媒体数字出版的转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者结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全媒体出版尝试,阐述了这种转型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领域的应用已遍地开花.在万物皆媒时代参与式信息传播范式下,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以数据为纽带,提供“数字资源—人—机”三者双向多元信息互动的数字出版智能服务平台,将改善数字出版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7.
李新社 《出版参考》2009,(19):18-18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概念不断泛化和延伸,数字出版已经突破了出版的传统思想范畴。数字出版的实质就是文化知识内容在新技术创造的不同载体上的复制和传播。没有合适的内容,数字出版就无法发展,数字出版要求资源相对丰富,内容资源成为数字出版的最重要基础。不管何种出版形式,只要是内容的正式出版,就要求出版的产品做到系统、权威、  相似文献   

18.
宋亮亮 《东南传播》2015,(1):115-116
数字教育出版是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部分,是当前出版业的热点议题。本文选取在线教育平台作为数字教育出版领域的一个研究代表,指出在线教育平台不仅提供内容资源,还包括多元化服务,并从内容聚合与个性定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归纳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与建设的四类市场主体,阐述在线教育平台在数字教育出版乃至整个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面对数字出版的"高投入、高风险",中小型教育类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应在把控内容优势的前提下,与技术提供商开展合作,并以内容服务为出发点,逐步切入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发展实践,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提出数字出版应立足于对传统出版的支撑和服务,以内容资源集聚、渠道建设和商业模式探索为基础,大力推进数字出版技术研究和平台建设,积极利用具体项目和产品探索,同时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未来全面向数字出版转型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