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梳理了Living Library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并探讨了图书馆利用Living Library开展知识服务的天然优势、基本思路和策略,指出Living Library“以人为书”,创新了图书馆理念,拓展了图书馆服务方式,是新时期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Living Library组织模式与核心理念对图书馆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ving Library是在图书馆的组织下,由特定用户担任Living Book并与其他用户交流从而分享知识和智慧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Living Library的核心理念是让用户服务用户。Living Library活动的实现需要经历宣传Living Library、招募和组织Living Book、提供Living Book借阅、评估Living Library 4个步骤。LivingLibrary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图书馆服务理念创新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LIVING LIBRARY对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近几年国内外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服务理念Living Library进行了全面介绍与阐述。分析了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效应,以及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启示,提出了Living Library的服务模式,是我国大学图书馆构建学习与科研、创新与分享、文化与传承、静态与互动的知识文化环境与交流平台的良好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Living Library是近年来国外图书馆界开始采用的一种全新的读者服务方式。介绍分析Living Library服务模式,探讨Living Library能提供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对实践Living Library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Living Library是全新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介绍了Living Library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优越性,优化Living Library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是拓展图书馆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Living Library起源于欧洲,是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采用的一种全新的读者服务方式,自从产生后发展十分迅速。Living Library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与图书馆具有相似的理念。Living Library的开展,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Living Library的图书馆复合社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在Living Library和图书馆虚拟社区相整合的基础上构建Hybrid Living Library社区;从Living Books元数据模型、社区后台管理模块及社区平台设计三个方面探讨Hybrid Living Library社区的构建;同时,对Hybrid Living Library社区的特征与优势进行论述,指出其是图书馆对外服务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邹薇 《图书馆建设》2013,(2):47-50,55
荒岛图书馆作为民间公益图书馆的一种新形式,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建设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Living Library作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形式,为荒岛图书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荒岛图书馆具有开展LivingLibrary活动的巨大潜力,目前有15家荒岛图书馆发起了20多场Living Library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阅读多样化发展,盘活了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是存在不容易招募到好的Living Book,不尊重Living Book的隐私,Living Book比较单一、重复等诸多问题。荒岛图书馆必须积极联系社会资源,把Living Library做成特色品牌,让荒岛图书馆不再"荒"。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兴事物,Living Library是对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促进知识交流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层次上提高国民素质,进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Living Library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的经验少,在招募“图书”环节存在困难.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Living Library,形成四位一体的学习空间,以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校Living Library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ving Library服务2008年传入我国,次年在国内高校正式开展。但是,服务理念和方式极具人性化的Living Library活动在国内并未形成规模效应。目前高校已开展的Living Library服务局限性很大,主要由图书馆、大学生组织或院校科研机构举办,活动场所局限于图书馆内部;活动范围很小,仅有4所高校开展过此类服务项目;活动主题单一,涉及的社会问题有限,仅是国内个别高校服务创新的一种尝试。这一全新的服务理论被图书情报学界和广大用户普遍接受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1.
真人图书馆以其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受到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图书馆借鉴真人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不仅有助于开发读者知识资源,而且能增强自身服务功能。分析了我国真人图书馆发展现状和公共图书馆开展真人图书馆服务的可行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开展真人图书馆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校Living Library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ving Library服务2008年传入我国,次年在国内高校正式开展。但是,服务理念和方式极具人性化的Living Library活动在国内并未形成规模效应。目前高校已开展的Living Library服务局限性很大,主要由图书馆、大学生组织或院校科研机构举办,活动场所局限于图书馆内部;活动范围很小,仅有4所高校开展过此类服务项目;活动主题单一,涉及的社会问题有限,仅是国内个别高校服务创新的一种尝试。这一全新的服务理论被图书情报学界和广大用户普遍接受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3.
国外大学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实践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出版模式进行调研分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国外大学图书馆出版服务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然后在调研图书馆出版联盟发布的2014-2016年《图书馆出版指南》基础上,阐述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出版服务的实践进展,对图书馆出版的组织形式、经费来源及服务内容等进行深入剖析与总结。[结果/结论]总结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特点,并对我国图书馆界开展出版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持续改进用户服务是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但当前的用户服务研究对图书馆现实服务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尝试在图书馆引入定标比超法,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一种实用、有效的优化方法和改进思路。[方法/过程] 梳理当前图书馆服务优化的常用方法和定标比超在图书馆界的应用,提出多目标定标比超在图书馆服务优化中的实施流程。选择一家高校图书馆与两家目标图书馆开展实证研究,建立新信息环境下包括三大层次、11项二级指标和46个评价项目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本馆用户服务劣势和目标馆优秀实践,拟定服务优化的赶超方案。[结果/结论] 定标比超法之于图书馆服务领域,是一种务实、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方法,为图书馆管理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加入新媒体服务、新技术采纳等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为今后图书馆评估指标的制订发挥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移动阅读环境下,图书馆如何延伸服务触角,如何将服务内容和形式与读者日益熟悉的移动式信息阅读环境相结合,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文章立足于移动阅读环境的发展背景,阐释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特色品牌IC2创新服务模式的全新探索实践,指出移动阅读环境延伸了IC2创新服务空间,使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图书馆及院系所关联的实体环境或网站,而是与用户相伴随行,从而形成了一个移动的、全方位、泛在的服务空间。移动阅读环境也深化了IC2创新服务内涵,手机图书馆、移动电子教参打造的“智慧泛在课堂”等,成为IC2创新服务模式的全新服务内容。文章最后对IC2创新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既是当代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特征,也是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目前,图书馆转型处于后知识服务时代,创新成为一种常态,转型成为时代议题,图书馆需要主动转型。图书馆转型是一个系统,除了社会环境和行业环境的深刻影响,还有存在于系统外部的外在驱动力和系统内部的内在驱动力,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引向图书馆转型发展。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转型由空间、资源、服务、管理四大要素构成,整体转型是四大要素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一转型既需要解决内外部的原理问题,也需要解决理念、关键要素与路径问题。表2。参考文献57。  相似文献   

17.
基于领先用户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亟需进行创新和变革。领先用户的参与是服务创新的重要动力,图书馆应重新审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引入领先用户的概念,充分发挥领先用户在图书馆服务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图书馆可以构建领先用户的识别机制、培养机制、参与机制及评估和奖励机制,以实现服务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