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赵萌 《兰台世界》2014,(3):61-62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弥补了之前天人感应论的缺陷,并将先前对于天人关系的学说提升到新的高度。刘禹锡天人观学说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历史影响。其著作《天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天人感应思想学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天人感应”思想学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学说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且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不仅出现了西方望尘莫及的图书馆事业,而且诞生了西方难以望其项背的图书馆学(校雠学说)。清末民国时期,随着新式图书馆逐步创建、外来文化不断输入与西学东渐持续发展,传统校雠学说在欧美图书馆学激荡下终于演进为初具近代学科特征的"中国的图书馆学"。古代校雠学说的近代化过程既普及了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方法、服务理念与教育观念,又形成了西式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专业教育与学术平台。近代图书馆学发展目标是建立"大众的图书馆学"、"科学的图书馆学"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其经验与启示则是坚持本土化、融入世界化与拓展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罪己诏产生并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的政治传统,除了现实的政治需要和禹汤"罪己"的示范外,有着更深的文化因素的作用:对君主"以德配天"的德治期求是主因,而"天人感应"的天命观是其终极根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形成了官府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书院图书馆与寺观图书馆等四大类型的图书馆,图书馆事业曾经一度达到了同期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在长期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中,诞生了基于"图书整理"与"图书管理"的古代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也形成了以"校雠学说"为核心的文献学学科群的发展趋向。充分挖掘与全面继承古代优良的图书馆学学术思想,既是中国图书馆学本土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世界图书馆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张立昆  王琬  张晓明 《兰台世界》2014,(10):113-114
在汉代,由于求仙问道和天人感应学说等文化的影响,在园林的建设上主要表现在面积上强调广大,在景观上强调园林建设的富丽堂皇。这种园林构建的文化和形式对于后代的园林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由于求仙问道和天人感应学说等文化的影响,在园林的建设上主要表现在面积上强调广大,在景观上强调园林建设的富丽堂皇。这种园林构建的文化和形式对于后代的园林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伟 《文化遗产》2014,(5):14-20
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小传统概念,特指农业社会由精英和乡民创造的两种不同的传统。他在该书表明,他不理解中国的精英如何将大传统变为小传统,民众如何将小传统转为大传统。实际上,大小传统在中国从未完全隔离。以天人感应为例,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天人感应起源于小传统,除了在汉代独尊儒术的特殊学术氛围中明显属于大传统外,自先秦至晋代,它一直同时存在于大、小传统之中。以《山海经图赞》和《晋书》为例,前者是属于小传统的书籍,其基本理论模式为天人感应,反映了天人之间的互动性;而在唐代精英知识分子所编定的《晋书·五行志》中,充满了天人感应的各种记载,体现出天人感应在大传统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始终存在于大、小传统之中,保持着浑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通常是"秋冬行刑",即死刑只在秋冬两季执行,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阴阳五行以及"天人感应"理论。春夏执行死刑,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非议和谴责,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窦娥在盛夏六月被处斩,明显违背了"秋冬行刑"的惯例,但也不是随意捏造。窦娥蒙冤受戮,其重要原因是她被认定为药杀公公,此系封建社会最严厉的罪行"十恶"中的"恶逆",此种罪行可以"决不待时";另外,元代法律较为特殊,它推翻了中国古代"秋冬行刑"的惯例,四季均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1.
为发掘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原创性与民族特色,疏通中国古代图书馆学与现代图书馆学的因承关系,本文从文献学路径出发,论证了文献学与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同一性,并运用文献举证与"知识考古"的方法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知识论取向.由此得出结论: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图书馆学的发生路径是多元的,以西方图书馆学产生之初的特征来评判中国图书馆学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错位.中国古代图书馆学虽未能在文献公共利用方面建立相应的学说和制度,但以其文献学特质,在阐释文献涵义、文献价值及具体的文献组织与整理活动中呈现出一定的知识论取向,与现代图书馆学的知识论多有契合.这为实现图书馆学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12.
"运气",习称"五运六气",是中国先哲推求气象规律的学说,完整地保留在《黄帝内经》里。《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国医学经典,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宝库之一,其中"运气"学说尤为光辉。据初步研究,它的"五行时空控制系统"思想是"运气"的精髓,而气象推求模式仅仅是一个框架。倘若忽略"五行时空控制系统"思想,那么即使搭起气象推求框架,也是不能正确判断气象特征的。因此,"运气"与其说是一种方术,毋宁说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哲学研究,尤其古代哲学的研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临的“困境”越来越突出。哲学研究的“浮躁”现象严重,编著多而立说少,缺乏自身的独创性。哲学著作出版难的状况使哲学工作者更加凄苦和冷落,一些学者纷纷下海转行。在这种情况下,石训、姚瀛艇等专家却伏案精研深究,历经十年之苦,撰写了百余万字的《中国宋代哲学》一书。作者这种严谨治学、不为功利所动的人文精神真使人可喜可贺,河南人民出版社赔大把钱出版这部专著的胆识也是值得称道的。《中国宋代哲学》作为一部典型的断代哲学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宋代哲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而且填补了宋代哲学研究中的不少空白,挖掘出了一批新人物。正如张岱年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近年以来,中国哲学史教材对于宋代哲学都有所论述,但是多限于几个大家的学说,尚不足以表现宋代哲学的全貌。”纵观研究宋  相似文献   

14.
持续十多年的政治哲学热仍方兴未艾,但中国思想界对施特劳斯学派的热情却有所减少,一方面源于施特劳斯学派本身在理论层面的僵化,另一方面则与"中国施派"在言论方面所引发的争议以及导致的"现实性缺失"有关。一个值得引人思考的现象是,当"施派"学说风行草偃,引无数青年学子亦步亦趋之时,政治哲学讨论当中也出现了越来越重的杀伐之气,不同学派和思潮之间的对立、误解以及意识形态化则日益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5.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中国常常以天人感应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去认识天人关系,认识灾祥休咎与人事祸福,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使救灾措施披着神秘的、天人感应的色彩。 一、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 天人感应式的灾异观起源很早。我们在《尚书》中已经能看到对这一观念的推论。比如《洪范》篇说,雨晴暖寒风这五种现象如果都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草木就会茂盛,庄透就会丰收。如果一种现象过多或过少,年成就不好。天子的德行对这五种现象有决定性的影响。天子具有肃、义、哲、谋、圣等德行和能力,雨晴暖寒风就不会错过时节;反之,雨晴暖寒…  相似文献   

16.
类书因其编纂内容分类汇类而得名,张涤化、胡道静先生都将《尔雅》视为类书的远源。而类书的分类确实仿之于《尔雅》,在“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鸟、释兽、释虫、释鱼、释宫、释乐、释亲、释诂、释训、释言”的分类基础上,于儒家学说指导下,创立了“天、地、人、事、物”的类分原始体系。这一体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世界观的反应。我们从类书类目的设立,就可以考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丁伟 《新闻爱好者》2010,(1):153-154
在文明的早期.人们开始探讨世界各种事物的组成或者分类,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古代西方提出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佛教中的四大也有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中水代表了所有的液体.以及具有流动、润湿、阴柔性质的事物。水崇拜出现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对于水兼有养育与毁灭能力、不可捉摸的性情.产生了又爱又怕的感情,产生了水崇拜。中国传统上的龙王就是对水的神格化。  相似文献   

18.
洪莹  秦东 《兰台世界》2015,(6):131-132
计成是明代著名园林设计建造者,他将自己对园林建造的理解融入设计中,并著书《园冶》创立自己设计思想学说,其"幽游于镜"的绿色园林设计,成为他设计园林艺术意境特点,计成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第一人。  相似文献   

19.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的语言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学说不仅包含着语言哲学的最初萌芽,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哲学水平,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洞见和领悟。本文基于公孙龙的原著和已有的相关研究,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考辩了公孙龙的"白马论",公孙龙因"疾名实之散乱",故把"白马论"等论辩推行开去,以"审其名实,慎其所谓"为理论旨归。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学说并非像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都是诡谲之谈和错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李敏 《大观周刊》2012,(25):19-19
近年来对管理哲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交叉于哲学与管理学的热点,关于中国传统儒家的管理哲学的研究论文也逐新增多。董仲舒认为天人相类,人是天的副本,天所具有的,人也应该具有,同时本文论证了董仲舒制度思想的合理性,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必须做到人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