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古代皇帝或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各类皇命公文总称诏令文书,民间俗称圣旨。清代,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前所未有,展示和象征皇权的诏令文书最为完备,除沿袭历代传承的制、诏、诰、敕外,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适应国情需要,又增加了谕和旨。凡皇帝主动颁发的为"谕",回覆大臣奏请而颁发的为"旨"。回覆大臣奏请的旨,因问题涉及面较宽,需要颁发有关衙门遵办的,也称为"谕"。无论是谕抑或是旨,均是皇上下达的命令,一律称为"上谕",是清代独有的诏令文书。  相似文献   

2.
<正>敕谕,又称敕书,与敕命合称"敕",是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之一,也是民间俗称皇命"圣旨"的一种,主要用于授任官员、敕谕臣民、晓谕外藩等,纸质状(片)式。光绪朝《大清会典》记载:敕书用纸有三种,一是金龙香笺表里四层黄纸,二是画龙笺表里三层黄纸,三是印边龙笺表里二层黄纸。授任官员:敕谕是官员行使职权的凭证,根据官员的职级高低可分为坐名敕和传敕两种坐名敕授与高官,如督抚驻  相似文献   

3.
杨果 《档案管理》1999,118(3):40
一、宋朝诏令文书的主要种类 宋朝诏令文书种类繁多,北宋时曾长期为皇帝起草诏令文书的翰林学士杨亿列举了2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依次为制、诏、敕、批答、国书和口宣.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诰命、敕命是皇帝封赠时所用的诏令文书,是现今民间收藏最多、百姓最为熟悉的圣旨。它既是帝王荣宠臣下的象征,又是受封人员显赫身份与地位的凭证。上荣祖考、下荫子孙,家有诰命敕命,则显得光宗耀祖。帝王封赠制度自古有之,清代趋于完善。诰敕皇命文书程式严格,等级鲜明。清代皇帝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即子孙承袭爵位没有次数限制,只要后继有人就可辈辈相传,除非获罪削爵)授给诰命。本人得封称诰授,推恩封赠官员曾祖父  相似文献   

5.
彭惠莉 《兰台世界》2007,(13):69-70
翰林学士是唐后期中枢决策中举足轻重的职官,其供职于直属皇帝的学士院,参与政务,秉承皇帝旨意撰拟机要文书、诏令.自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更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和秘书.翰林学士的起用反映了唐朝后期皇帝机要秘书机构之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奏折是清代大臣呈给皇帝的上行文书,数量众多,价值巨大。一般认为奏折要么保存在宫中,要么存于军机处,前者称"朱批奏折",是奏折原件,后者为"录副奏折",是抄录的奏折副本。前者的形成是根源于朱批缴回制度,后者则是由于军机处的奏折录副存案制度。除了宫中和军机处以外,其他机构档案中是否还有奏折(本文特指呈给皇帝的"原折",也称"正折")呢?如果有,反映了怎样的公文处理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尚未见有专文讨论a,因此根据所见的中国第一历史  相似文献   

7.
奏折也称"奏贴"、"折子"、"小折"等.最初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陈事务的一种机密文书.奏折一词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上谕,但作为臣僚上奏的机密文书,则使用于康熙年间.当时,拥有这种密奏特权的只限于少数亲信官员,例如江宁巡抚宋荦在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所有密奏只能通过品秩比他低得多的李煦转奏.  相似文献   

8.
清代金榜是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重要珍贵档案之一,“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由于其全部由墨笔书写于黄色手工纸上,故称“金榜”亦称“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名义所发,又称“皇榜”。金榜分大金榜和小金榜;又分有文科大小金榜和武科大小金榜。每届每一种只做一份,金榜上前十名名次是皇帝钦定的,又是以皇帝的令形式下达的,这使得清代金榜更加弥足珍贵。清代金榜虽然没有豪华的外边装潢,但大金榜宽长的幅面和小金榜精致折件在展开后,展现出明黄色的载体,加之永不褪色的满汉两种文字墨迹,以及朱红色的“皇帝之宝”大印,足以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诏令文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人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使得对清代金榜的保护工作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曹玉兰 《兰台世界》2012,(29):45-46
《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两本诏令汇编,从文书档案选题、设置类目、拟制文书档案标题等方面对诏令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一代诏令文献的利用、保存和流传,也为古代文书档案的整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兰台世界》2015,(2):2
<正>目前,中国古代文书档案世存数千万件,其中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遗存,分藏于各地各级档案馆(室)、文博部门和研究中心以及个人手中,其中辽宁省档案馆收存有20余万卷册。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三百余年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依靠的就是各级各类文书的不断往复,上呈下达处理诸多事务。清代文书在承袭明代文书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最终在文书种类的多样及其程式的严格与繁杂等方面均远远超越之前历朝历代,从而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使用过的文书约有130余种,按文书的不同授受者可分为两部分:皇帝专用文书和官府文书。  相似文献   

11.
正四柱清册,是中国古代官府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时编制的报表,"四柱"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结存,"旧管"加上"新收"减去"开除"等于"实在"。宋代时已有此种报表,以后各朝官、民沿用。清制,凡官府仓库盘查核实、官员离就任交接、各项钱粮及工程奏销等财政收支存储等,均须在呈报奏销文书的同时,详列四柱清册附后。其中,呈报给皇帝的封面为黄色,又称四柱  相似文献   

12.
<正>札,作为公文名称始于宋代的御札,但其性质为诏令文书,属于圣旨类。札作为官府文书中的下行文种,则始自清代。清初,凡遇重要、难办的公务,官员之间常先用书信商洽沟通而后行文处理,这类商洽沟通的公务性书信转化为官府文书后,凡下属致上司陈述或请示者,为上行文种"禀文",上司回复属下者则转化为下行文种"札文"。起初,上司给属下回复公务性书信时,因可以不用或少用公文套语,更不必编写字号和加盖半印,故使用起来远比法定的下行文种  相似文献   

13.
明朝建国后即诏谕日本,希望恢复两国"封贡"关系,经过明朝使臣多次传达诏书才恢复两国的往来关系。依据明太祖对日本国的诏令文书所诠释的内容主旨,清晰可见两国关系在洪武期间的态势变化;诏令文书也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天下观念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册命书又称册数,中国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爵、任免、赠谥、祝祭等的诏令文书,是民间俗称"圣旨"中的一个种类。清代,册命主要用于册立与封爵,册书有玉、金、纸之别,上尊号、徽号、谥号时用玉册,立皇后用金册,封亲王、世子及其福晋、公主用金银册,封贝勒、贝子及其福晋,封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均用纸册。  相似文献   

15.
明清档案会计司是清代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之一。清代内务府掌管"宫禁"事务,承办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所属机构众多,事务繁杂,组成了一个为皇室服务的庞大机构。其中,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统称"七司",属于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统称"三院",是内务府的统辖机构。  相似文献   

16.
<正>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档案文献。是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清代的金榜原存于清朝内阁,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加盖"皇帝之宝",用于张挂昭示天下。小金榜用于皇帝御览和举行典礼时宣布名次使用。全部金榜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钤用"皇帝之宝"。光绪二十年(1894)殿试大金榜,是科举制度终结前的最后一张"金榜"。这份世间惟一的"大金榜"高80厘米,长  相似文献   

17.
驿传,始于汉朝,唐宗以后,有了进一步发展。它是封建社会全国公文往来的大动脉,总枢纽。皇帝颁发的诏令文书,都由驿传负责递送到各省及边远地区,各省衙门的上奏文书以及各省间的文书往来,也都通过驿传递送。驿传还为使臣、信差、官员的往来提供便利的食宿条件。 明朝为了军情急务、公文往来及信使、官员等乘驿的需要,对驿传制度进行过多次改革,最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驿传制度。洪武元年(1638年)正月,置各处水马驿站、递运  相似文献   

18.
印章,是我国古代职官的一种凭信物,平时老百姓常把它俗称为官印.皇帝及大小官员每逢发布文书时,都要用其钤盖,使其成为古代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依据清代的档案资料,在此浅说几句清代的职官印章,希冀对研究和利用清代历史档案能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八千麻袋"大内档案"流失记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险遭销毁 所谓大内,指的是皇帝宫殿或宫内库房;"大内档案"便是指清政府于康熙九年(1670年)起开始存放于紫禁城里内阁大库内的档案,所以也称为"内阁档案".这些档案包括皇帝诏令、臣僚进呈并经皇帝批阅过的奏章、朱谕;皇帝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会典、历科殿试的卷子等等.  相似文献   

20.
以帐管理事物和记事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采取的事务管理方式,并不仅限于会计领域.清代的"档"就是"帐","记档"和"登档"即将公文及重要事务"记帐"或"登帐","档簿""档册"就是记帐活动中形成的"帐簿"和"帐册",是按照中国古代三帐体系建立起来的帐册体系."档案"则为"帐案",以各种誊抄的档册为主体,文书和案卷为辅.而现代档案概念是近代以来以史料观为主导形成的,更注重文书的原始凭证作用和历史记录属性,以"文书"为档案定义属概念遂成主流认识,这是古今档案观的大不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