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方周末》作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其文化副刊一直承载着留住读者的任务与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通过报网融合出现了网络版,并在"两微一端"成为主流的今天,也出现"南周知道"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微博账号的社交化推送副刊内容的举措,这种尝试为《南方周末》文化副刊拓宽了传播渠道,读者范围更为广泛,虽然该报文化版副刊的转型仍存在不足,但它却是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副刊转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
报纸转型以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当下业界关注的大事,怎么改造传统的新闻生产出版流程,如何形成跟得上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力,如何依托新媒体平台重新获得读者青睐,成为了报纸融合转型中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投入少、见效快的微信平台为报纸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场",总结微信平台上的新服务实践,可以帮助报纸找到转型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玮 《传媒》2019,(6):62-64
近年来,媒体融合转型成为传统媒体自救的重要方向,从布局微博微信客户端、入驻互联网平台,到建设融媒体中心、探索全媒体报道模式,转型方式层出不穷。本文在大量业界人士访谈的基础上,梳理了媒体融合转型中盈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提出媒体融合转型的盈利模式探索建议,以期为更高效更深入的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核心阅读:2014年是媒体的融合实战探索之年.作为钱江晚报微信矩阵的一员,升学宝微信由教育采编团队创立并运营,在教育这一垂直领域努力探索新闻+服务的新媒体融合之路.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实现粉丝爆发性增长,集聚粉丝近90万,会员数万,成为浙江教育第一微信.  相似文献   

5.
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社近年来实施品牌战略,以阵地意识打造红色矩阵,以用户意识推进媒体融合,目前已经形成《浙江共产党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反腐败导刊》、《宣传半月刊》、中国非公企业党建网、浙江党建网"四刊两网"红色全媒体矩阵,每月期刊发量达60万份、辐射全国;现有5个微信公众号,并承办"浙江省纪委监察厅网"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到66万,逐步实现传统党刊从单一的党建宣传报道者向全媒体党建综合服务者的转型,成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媒体方阵中的"排头兵",有效提升了党刊新闻传播在全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媒体在互联网移动端上排重兵、布重阵。中央媒体充分运用短视频、H5、微信矩阵、客户端等拼出各自精彩。大资金、大人力、大技术的投入,让家小业小的地级市媒体望而兴叹。但是地级市媒体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打造爆款,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利用互联网思考与解决问题。地市级媒体积极转变传统思维,深入理解互联网的本质,把互联网思维融入自身运营和管理,新闻产品爆款不是难题。以宁波晚报为例,这几年来,该报创新话语表达,挖掘身边美好瞬间;全员转型,  相似文献   

7.
微信用户注册人数高达八亿,是人们社交沟通、浏览信息的有效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多传统纸媒认证微信公众号,打造具有自身品牌特色的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信息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推介自身品牌。所以现阶段,传统纸媒想要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发展需求,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拓展新媒体领域业务,提高与新媒体的融合力度,实现有效转型目标,加快传统纸媒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统纸媒发展水平。本文就从微信公众号看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曾经极度繁荣一时的广播电视报面临生存危机,发行量剧减,传播力下滑,经营收入断崖式减少.本文从分析媒体融合下广电报面临的种种困惑和困境入手,详细列举了使用微信公众号实现广电报融合转型的做法,并对办好微信公众号提出了建议,对新时期做好广电报的融合传播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微信公众账号矩阵的开发,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延伸的创新性举措。传统媒体在开发微信矩阵方面相对于社会企业具有内容支撑方面的优势。而相对于各类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又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是值得推荐的媒体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0.
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接轨的重要性标志,也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军的关键性举措。本文通过对微信矩阵的特点介绍,将其应用在"上海发布"的微信公众号中,解读目前"上海发布"微信矩阵的构建模式,同时,以符号学理论切入,分析"上海发布"官方的微信矩阵所构建的城市形象的积极影响,提出打造"上海发布"政务微信矩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上海发布"微信矩阵提出进一步的构建策略,并认为通过微信矩阵塑造"上海发布"的品牌形象,代表上海城市形象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时代拉开帷幕,也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新格局正在酝酿构建中。全媒体作为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一种统称,涉及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能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在此时代趋势下,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成为头等大事,虽然我国国家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效,但就一些中小型传统媒体来说,其转型仍面对许多问题。本文正基于此,先概述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融合转型面对的问题,再分析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有效路径,给相关工作者以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劳动保护》杂志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培养新媒体团队,建立以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为载体的新媒体矩阵,借助新媒体发声,搭建互动平台,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提升纸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体行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涌现了大批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逐渐占据了行业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报纸转型发展进行探讨,首先就媒介融合概念进行分析,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报纸媒体的发展现状和现存优势,最后提出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闫朝 《出版广角》2016,(15):63-65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以及与新媒体的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传统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微信平台抢占第一落点,先发制人,打造新闻品牌;其次,传统媒体要掌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策略,创新报道内容和呈现形式,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再次,利用新技术加强互动性,提升用户黏度和参与度;最后,探索营利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传统媒体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5.
董开栋 《青年记者》2017,(18):18-19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步入深度融合创新阶段.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艰难转型,不断尝试内容产品创新、组织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升级等;另一方面,以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平台快速扩张,在产品和服务层面争相创新,对媒体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实验室作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试验田和突破口,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一方面,目前各大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实践大多为“增量改革”,如增设新媒体部门,构建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传播矩阵等;运用无人机、机器人、VR等新兴技术和设备辅助新闻生产和传播等.  相似文献   

16.
传统媒体融合转型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融合转型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举措,受到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的欢迎.一股融合转型之风席卷国内新闻界,各家纷纷效仿,生怕落后于时代,被市场所淘汰.就连央视的《新闻联播》,在每天节目结束前,也不忘提醒大家:“请关注央视新闻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  相似文献   

17.
朱斐 《采.写.编》2016,(4):132-133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受众开始习惯掌上阅读,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成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传统媒体纷纷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型,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公众号同质化现象.本文以此为对象,探究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同质化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15年,上海报业集团下属的《社区晨报》布局社区新媒体领域,先后开辟34个区域社区型微信公众号,通过建立微信矩阵的方式,冲出各种体制内外对手的重重包围,完成了覆盖全上海社区的新媒体布局,真正成为了覆盖上海社区各个领域的全媒体平台,成为了上海传统媒体变革转型中的一大亮点和新兴力量。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媒介深度融合的热潮已经开启,传统纸媒纷纷试水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给用户提供一种社交情境。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理论的核心机制。结合互动仪式等社会学理论,探究纸媒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策略,寻求纸媒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动力的关键要素在于相互关注度高的微信矩阵、增强情感能量的语音服务、以交往实践建构交往关系、以深度合作增殖多种服务和以粉丝经济开拓盈利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媒体管家     
<正>《钱江晚报》建微信矩阵《钱江晚报》以官方公共账号为龙头,携26个子账号,推出微信矩阵,联手进驻微信。目前,《钱江晚报》微信矩阵每天推送内容达到数百条,已累计吸附粉丝超过40万。《钱江晚报》微信矩阵于2013年11月28日推出,其目标是,以用户为中心,建立社交媒体数据库。所有在该微信矩阵上所发布的内容、开展的活动,最终都会沉淀在平台上,形成内容数据库、用户数据库,并最终汇入浙报集团的数据仓库,成为报业集团整体的数据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