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父亲的床底下落了厚厚的灰,可从不让打扫,生怕我们弄坏了什么东西,我一直很好奇,下面放着什么宝贝呢?每次问父亲他都说你们别碰就行了,到时你们自然会知道。1990年9月,父亲从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后,有天我看见他从床下拖出一个破了皮的小皮箱,把皮箱擦干净后,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小皮箱。“你不是一直好奇,这箱子里装着什么吗?来,过来看看。”原来里面装的是一本厚厚的相册。他推了推老花镜,轻抚着一张张照片,开始向我讲述一个个关于建桥的故事,我的记忆也被这些老照片不断勾起……  相似文献   

2.
孙秀峰寻父     
“现在他们没有坟墓,也没有遗骸,甚至没有一份荣誉。我们到底在为他们找什么?”71岁的孙秀峰被肺心病折磨多年,每到冬天病痛更加猖狂。她喜欢夏天。夏天,天气好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门口,眼睛望向院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的一个叫乌素图的镇上。此时是晚上,孙秀峰坐在火炉边,怀里是一堆尺寸不一的带有字迹的纸和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父亲的入伍通知书,它们在柜子里像宝贝一样被珍藏着,见证着这几十年来孙秀峰对父亲的寻找历程。孙秀峰把它们一张张放进了火炉里,只留下那张通知书,“等我走后,把它放进我的棺材里”,她告诉坐在旁边的三个女…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投稿     
我的处女作《短歌》,1951年4月28日发表于《浙南日报》,当时我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这首小诗的发表,影响了我的一生。在这首小诗背后,有着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一””’温州——东海之滨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我的家在市中心。离我家不远处,是《浙南日报》社(今为《温州日报》)。报社门口,有一只大木箱高挂着,上面写着“投稿箱”三个大字。我常常从那里经过。我不知道这“投稿箱”是什么意思。听说只要把稿子投进箱子,如果写得好,报纸就会登出来。我不由得心动了。每当我走过那只投稿箱前,那箱于仿佛在向我招手。正在念小学五年级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论界有人把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称为大言论;把短评、编者按、编后和一些署名的专栏评论称之为小言论。大多数读者是喜欢阅读报刊上的新闻评论的,其中受欢迎的大都是小言论,尤以《人民日报》一版上的《今日谈》这类专栏署名小言论最受青睐。而爱读社论这类大言论的却只占被调查者中的很少数。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大言论”的一些思考。我以为,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或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所发表的带有倾向性的言论。它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社论这类大言论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明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绯闻     
《新闻天地》2011,(12):76-76
我和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自己的爱情: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保守的年代,父亲的举动无疑似唐山大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了学校,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7.
菜场乃是非之地。谈得好,最多便宜几块钱贪人家几根葱;谈得不好,摊摊都凶险暗涌,杀鱼的剪子剁肉的刀,青菜土豆扔出来都有摘叶飞花的劲道。所以我妈出门前,我爸总是关照:“早去早回。”我妈却常常会买到天昏地暗才回来,尤其喜欢流连那些风格诡异的摊头。  相似文献   

8.
前年,我在地、市、县的通讯干事和通讯员会上作过一些调查。我把当天的陕西日报拿给他们,让他们看后给自己喜爱的稿子投票。结果一张报纸他们喜欢读的新闻不过三、五条,还多是文艺版和时事版的小稿。有一天,甚至一条也没有。有的通讯干事告诉我,他看报纸是从后往前看(最后看一版),从下往上看(先看下半版的小消息)。  相似文献   

9.
我生活在基层,喜欢与一些通讯员聊天,发现他们中有一个"水浅无鱼"的误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天地小,该写的都写了,有点"江郎才尽"了。其表现:一是"先进即新闻"。把眼光只盯着劳动模范、标兵、先进工作者;二是不会运  相似文献   

10.
政经资讯     
《青年记者》2006,(4):4-5
话语“连续26年的春节晚会,已经由主导型向伴随型过渡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很主要的行为,而当成伴随行为,你在那儿开着电视,全家和朋友聚会,开着电视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做自己的事情。”——郎昆大年初一做客某网站时说“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  相似文献   

11.
三张全家照     
我曾在甘肃省档案馆看到过两张民国时期甘肃饥民的照片,是在冬天,地上残留着积雪,乞食的灾民们挤在一起取暖,最触目惊心的是两张照片上都有几个人如沙蚀了一般,只留下了几个似乎被风吹走后残存的一点影子,更增加了照片的悲凉,似乎饥饿连他们留在照片上的样子都夺去了。我面前的这张全家照也是一副饥民图。讲究宗族制的中国历来喜欢拍全家福,以显示祖孙几代几世同堂繁衍生息子嗣不断,穷人富人都如此。而这一张不是全家福,照片上除过苦难还是苦难,甚至连“全家”都谈不上,因为女主人已死去。照片摄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这一年,…  相似文献   

12.
“哎呀,这是什么呀?”伴随着女.儿一声大叫,小丫头早把身体扑到我的怀里。搂着小人儿,定睛看脚旁活动着的黑影,原来是草丛中突然蹦出了一只小蛤蟆。  相似文献   

13.
我很愿意把我二十七年以来在《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百张封面的情况作一个简括的说明。我知道,很多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很自然地要向我们提出对拍好杂志封面的有关问题。我并不相信,由于我是拍摄了《生活》杂志一百张封面的唯一摄影家,所以我就比那些只拍过一张封面或者甚至连一张封面也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非常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张《浸》是我前几天拍的.想表达当时音乐带给这些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和谐气氛。可洗出后发现不很理想。主要人物状态都不错.陪体和着音乐用脚打着拍子也不错.只是右边那位红衣老人头部姿势突然一换(当时我只注意整体.没有留心),她的面部将这张照片的氛围破坏了。重拍肯定不行了.很是遗憾。我想请教专家能否通过后期剪裁或者别的方法补救?不胜感激!  相似文献   

15.
存钱盒     
我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小丑”存钱盒,是爸爸去北京出差时给我买的。这个小丑既幽默,又滑稽,看上去真逗人喜爱。它深深的眼窝,小小的蒜头鼻子,紧闭着的小嘴歪向右边,还有一个又圆又光的大脑袋,两只耳朵一只大,一只小,活像两个茶缸把,一顶坠有绒球的绒线帽歪歪地扣在脑袋的顶端,脖子上还系着一个红色的蝴蝶结 它一只眼睁一只眼闭,好像时时在提醒我:“小伙伴,我现在只睁一只眼.你在我的脑袋里放多少钱,我都不在乎.只要你不乱花零钱.我就高兴。’ 自从有了这个存钱盒,我就不再乱花零钱了:把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都存在里面 …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是我去年在王府井拍的一张照片,那天,我来到王府井教学广场时,一个正在给广场鸽喂食的孩子吸引了我的视线。和煦的阳光下,白色的鸽子,时而踱着方步游戏于人群中享受着游人抛给的食物,  相似文献   

17.
曹敏 《出版广角》2011,(3):38-39
我发现我跟啮齿类动物很有缘分,小时候就喜欢松鼠、花栗鼠,朋友中有好几个人都长着"小兔牙",而编辑出版的图书中,更是有《鼹鼠的故事》《鼹鼠姐妹奇遇记》,而这次,我看到的是一群老鼠,而且是14只。  相似文献   

18.
卖书     
郭沫若 《出版参考》2004,(29):32-32
我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我想丢掉它也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了.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来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里买的.走的时候本来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两年,它被丢在我的箱里,没有取出来过.  相似文献   

19.
自打学习写作以来,已有近百张数额不等的稿费汇款单朝我飞来,可给留下的印像总是淡淡的,惟独那张被我锁进抽屉的一张五元稿费单,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深处,它像一双老者的眼睛在时时注视着我,使我奋进不止。 那是8年前的4月,新兵训练刚结束到连队不久,在连队组织的会操时,我做错了一个动作,影响了班的整体成绩,为此班长狠训了我一顿。当我正在为挨训闷闷不乐时,只听从营部取信回来的文书,右手里高高地举着一张汇款单,呼喊着朝训练场跑来:谁叫王军太,报社寄给你的稿费单!我顿时惊呆了。当我接过那张单子时,挨训的不快…  相似文献   

20.
刊中报     
缘(散文)晓丁依稀记得上五年级时,有一天母亲翻阅着报纸对我说:“滨呐,长大以后,妈妈能在这上面看到你写的文章吗?”母亲一定想不到她随意一句话,促成女儿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护校毕业后分配到晋南一座小城,火热的军营,启动了我的思维,尽管我还不懂得主题结构,只知道写了一篇又一篇。一天,好友送来一张《健康报》的稿费汇款单,这是一月前完成的小散文《产房随笔》,没想到宣传干事略加修改后寄往报社,竟被采用了,版面上还加了围框和题图。初尝成功的甘甜,手中的笔就把不住关了,开始把那些难以称之为“文章”的文字四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