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以 《声屏世界》2012,(7):180-182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在媒介环境学的框架中分析电视媒体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媒介环境学派(三者合称传播学三大学派),其理论观点的独到性、对社会问题强大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精准预见性,正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波斯曼给媒介环境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  相似文献   

2.
张璐 《新闻知识》2012,(7):89-91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对媒介产品、媒体传播行为和媒体行业开展媒介批评。媒介批评一般借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价值判断,消费主义理论作为传播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指导我国媒介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运用消费主义理论开展媒介批评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的观点,结合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视觉传达艺术突破传统单一的印刷平面,囊括了以视觉媒体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大众传播形态,拥有文本与媒介双重身份。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其叙事策略,并着重探讨视觉传达设计的平面化叙事方式、视觉幻境、符号意义和文化悖论等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络Web2.0技术(思想)的勃兴,用户提供内容结合"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视觉文化的转向。本文详细探讨了这种转向在哲学、文化学意义上的存在性,并建构了其"逆动性"与"迷失性"的视觉特征。文章还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了一些网络传播现象,尤其是传统议程设置基于新媒体的转型,重审了"作者论";进而产生了对于今天泛媒介环境中人们视觉行为扁平化、荒漠化以及经验无力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一。在整合视觉文化研究与传播学的基础上,孟建教授创造性地提出“视觉文化传播”的全新理论构想,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语境与表征出发,上升到合理的文化构成,以一种传播形态与文化生产的理论构建,证明了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宣传实践中,视觉宣传是其中独具特色的构成部分,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关中国共产党视觉宣传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系统性的全历史研究成果不足;二是视觉理论与宣传实践融合有限.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创造性地征用不同视觉媒介进行宣传活动,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也溢出了西方视觉理论的解释范畴.在研究过程中,应基于"反本质主义"的思维立场,破除媒介文化迷信和媒介体制迷信的思维窠臼,及其对理解中国共产党视觉宣传活动形成的刻板结论.文章提出"连续与断裂""中国与世界"两大问题域,并以此为勾勒中国视觉宣传的纵横维度和展开当代研究的问题总纲.中国共产党百年视觉宣传研究应在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一派具有中国共产党主体地位与中国史学特色的历史书写,借由历史智慧建构出一套立足于中国语境与中国共产党主体性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中国共产党的当代视觉宣传实践提供策略智识和批判工具.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4,(18):28-3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媒介会带给受众幸福感,媒介幸福感的理论到底该如何构建?这是研究媒介幸福感必须面临的一种复杂性思维。媒介幸福感具有传播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传播学相关的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培养分析理论等;而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人本理论等,研究媒介幸福感必须以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还须贯彻到传播学的具体研究之中。因此,本文在一个系统的视角下对媒介幸福感进行理论的整合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张坤新 《东南传播》2023,(7):137-140
随着媒介技术尤其是视听技术的空前发展,基于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休闲娱乐的需要,视频游戏异军突起,传统媒介与游戏的跨界融合正成为现实。视频游戏要通过屏幕这一“界面”建构一个“幻想世界”,以及在玩家游戏过程中激发其情感维度上的共鸣,并传递其深层意义等问题本质上都涉及游戏的视觉修辞学范畴。以视觉修辞为理论工具,从视觉符号、修辞结构、视觉意象三个维度切入,对视频游戏的修辞实践进行分析,以厘清视觉修辞在视频游戏视觉意义生成方面的修辞策略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9.
汪金汉 《现代传播》2023,(2):110-119
视觉论证的核心命题是考查视觉图像的论证语言以及论证策略。作为视觉论证研究的三大传统路径——非形式逻辑、语用辩证逻辑以及修辞学路径——为视觉论证的传播学路径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视觉论证的传播学路径,不仅注重视觉信息的发掘,更关注论证的过程,强调论证主体、论证材料以及论证语境之间的互动。微观层面上的策略问题与语法问题以及宏观层面上的效果、语境等问题构成了传播学视角下视觉论证的核心问题域。在具体的多模态文本实践以及话语建构中,图像、文字以及声音等元素共同构成了话语内部的论证逻辑,论证主体、语境以及受众直接影响话语的论证效果。  相似文献   

10.
俞秋萍 《新闻窗》2009,(1):36-37
米尔佐夫在其《视觉文化导论》一书中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由戴安娜王妃之死引发的国际性媒体事件,它标志了一个全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面对信息时会不自觉地选取视觉化符号。基于这样的时代环境,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媒介视觉化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第三世界人民渴望科学 ,媒体在科学信息社会化、大众化的历程中 ,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另一方面 ,科学的社会化传播 ,离不开新闻记者与科学家的不断交流和沟通 ,也离不开知识的民主化和新技术的普及。只有调动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传播 ,和记者学会正确传播科学 ,科学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9年相关案例、事件和数据为基础,从新闻行动者、新闻内容、分发渠道、受众四个方面描述本年度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图景,概括年度变化特点和预测未来趋势。研究发现:本年度媒体融合面向移动互联时代进入更加纵深化发展阶段,专业媒体的规模进一步整合压缩,自媒体的监管政策加强。新闻内容产品呈现出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导下的可视化形态特征。传播渠道上,媒体通过平台化和移动化不断拓宽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并进一步将传播渠道下沉到基层。算法推荐和人工编辑相结合成为内容分发的主要机制。新闻受众方面,网络新闻与短视频的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美贸易战等重大事件,网民的爱国情绪表达与媒体的宣传形成共振,全网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总体上看,平台媒体驱动下的视觉创新与技术调适是2019年新闻业变化的主要趋势。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视频将成为更加主流的内容产品形态,传媒业也将深入探索5G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3.
In media effects research a fundamental choice is often made between (field) experiments or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at rely on survey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data about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or media coverage. Such studies linking survey data and media content data are often dubbed “linkage studies.” On the one hand, such designs are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our field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me with a long list of challenges and choic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ationales for linkage studies, outlines different types of linkage studies, reviews the state-of-the-art in this area, discusses which survey and content items to use in an analysis, reviews different types of analyses, outlines considerations for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and provides a step-by-step example.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One of the key questions addressed by the study of online social media is whether or not they facilitate cross-cleav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s of different nationality, ethnicity, religiosity, and other group affiliation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addressing communication across religious cleavages, which has scarcely received atten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97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of a layered sample. Of the respondents, 40 were secular (21 men and 19 women), 28 Modern Orthodox (14 men and 14 women), and 29 ultra-Orthodox (11 men and 18 women). We found that groups differing by their majority/minority status and type of religious observance used the Internet for different purposes. Many secular respondents (members of the majority group in Israel) were motivated to make contact on social media by social needs. On the other hand, ultra-Orthodox respondents (members of the minority group) were exclusively focused on professional objectives as a motivation to use social media. Consequently, their online behaviors were quite different and they more frequently encounter people from groups differing by type of religious observance through social media.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功军 《新闻界》2007,(4):17-18,51
我国的传播学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有一些研究者简单地把传播学的概念和相关学科结合,研究泛化、浅层次化、实用化特征明显,冲淡了传播学本身的学术构架和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7.
Binge-watching—the intensive, consecutive viewing of televised series—has become a prevalent usage pattern of entertainment media, which may influence use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oth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On the one hand, binge-watching could increase viewers’ enjoyment, recovery experiences, and vitality through an increase in perceived autonomy. On the other hand, binge-watching can trigger goal conflicts and feelings of guilt, which may reduce well-being. Drawing on an online survey (N = 499),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se two mechanisms and their effects on users’ well-being. The data largely support the hypotheses: Binge-watching is perceived as recreational as long as goal conflicts and feelings of guilt can be avoided. Well-be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positively affected by binge-watching-induced increases in perceived autonomy. These results corroborate the central role of self-determination as a link between media reception, media enjoy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8.
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军人物麦切斯尼是批判学派中少有的批判与建构并行的学者。他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路径揭示了美国商业化传播体制的种种真相,提出了传播拐点和传播研究革命的论断,并提出了各项媒介改革策略,对我们认识美国式商业化媒介体制多有裨益,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镜式、灯式、神话式等三种传播研究方式,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三种态势,建议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走“学术趣味”+“现实关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