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视频在当今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角色愈加重要,这与情感因素对其的深度介入密不可分。文章从情感性的线索出发关切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短视频新闻,解析作为技术形式的短视频何以塑造新闻产品的情感逻辑,在此基础上归纳短视频国际新闻产品响应用户情感需求的语态更新、语态转化、语态升维。语态变革带来形态调适,作为动力机制的“共情”在面向国际传播的短视频新闻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深度作用于选题把关、内容生产、文本呈现、产品分发、反馈互动等环节,探索建构基于“共情之环”的规律性的情感化策略,这对于启发国际新闻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媒介传播语境决定着媒介的传播语态,选择传播语态的根本依据在于传播者的定位、传播的内容以及传播形式。电视经济节目因其特殊性而在传播过程中不时会受到阻碍,而电视家庭性的收视特征决定其必须选择恰当的传播语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目前中国经济媒体传播语态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为例,以期对于提升电视经济传媒的影响力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电视新闻语态共生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力提升不仅触发了传播链条结构的变化,而且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传者和受者的关系,这直接导致了新闻语态的变迁.媒介融合时代,多元N级传播结构成为传播过程的主要形式,呈现式联播新闻语态、呈现式民生新闻语态和融入式民生新闻语态共生于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的身份越来越模糊,新闻本文呈现出视点多角度、时序多层次、报道多点次的全息化、融入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从1958年开始,中国电视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其语态也经过了数次改变,尤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电视语态的变化速度更快。作为一个地方台的农业节目,应该以何种语态赢得观众,树立品牌与公信力?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个人看法。纵观中国电视语态的发展变化,根据传播者对受众说话的态度与叙述的方式,大致把电视语态归纳为四种,即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种电视语态的变迁并不是相互替代的线性结构,而是语态在原有基础上的叠加。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客观上需要传播语态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层面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亟待全面提速升级。百年间,我国的国际传播教育积极响应不同时期国家社会的需求,从复制学习到走自己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自主学科体系。当前,新时代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基于多元应用场景、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在响应国家社会现实需求中更好地彰显学科价值,将是未来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李逢春 《传媒》2021,(22):44-4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大主题宣传创新和探索,既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又是一场重大考验和挑战.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封面新闻充分运用智媒体发展优势,提前一年启动"党史百年百篇"大型主题报道.本文从关键词引领时代主题、网络热词讲活严肃党史、视频新技术突出年轻化传播、史料权威性"底线要求"、紧扣热点制造专题高潮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故事切口、技术赋能、互动传播、年轻语态等角度的创新党史报道表达方式,为扩大建党百年报道传播版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2003年,孙玉胜的《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出版,“语态”一词跳出原来的语法范畴,成为“说话方式,表达方式”的新指称.有研究认为:电视语态的变迁经历了新华语态、平民语态、悬疑语态、叫卖语态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这四个阶段的变化正反映了媒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化.2014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微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主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态是传播范式的象征性要素.本文以传播语态的特点代表传播范式的整体特征,将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简要划分为“讲话”、“说话”与“对话”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范式特征和整体脉络进行了现照与梳理.  相似文献   

9.
彭兰 《青年记者》2021,(17):4-5
语态变革的推进,会引出很多深层问题或矛盾.语态变革影响的不只是语态,也影响着相关机构的形象、专业性,还会牵涉理念、文化、制度等因素. 1.危机传播中的语态"失态"说明了什么?危机传播中的语态表达很多时候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态度.及时完整披露事实真相,或在真相尚未明了的情况下告知关键进展,彰显人文关怀,勇于承担责任,这些都应该是危机传播语态的底色.新媒体语态变革走向深层时,触及的是机构的制度、文化性问题.如果只有表达形式上的变革,没有新的理念和相应制度做支撑,平日里的语态变革即使再热闹,关键时刻也会退回原点.  相似文献   

10.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2,(4):41-46,84
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改变话语形态、创生新闻节目亚形态提供了可能。由于3G技术和微博的成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在报道中的融合也日益加深。早间新闻所在时段的特殊性和目标观众的收视特征决定了它获取和传播新闻的过程更需要通过媒介融合寻求突破,在与手机融合的过程中,专属于早间新闻的融入式新闻语态从原有的民生新闻语态中分离出来,并生成了新的新闻栏目亚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电视悬疑语态是近几年来,在媒介市场激烈竞争前提下产生的。在电视节目中频繁设置悬念,采用不断设问方式吸引受众的传播策略,是一种传播者千方百计诱惑受众的语态。这种语态在当今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几乎随处可见,无论是讲故事,还是娱乐选秀,甚或新闻栏目似乎都离不开悬念叙事的铺陈。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不断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更好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地方广播电视系统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是我国整体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重要的一环.目前,重要性意识不足、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方法不当等原因制约了地方广播电视系统能力的提升,需要对症下药,以突破重围,提升地方广播电视系统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3.
2016年1月7日,《四大名助》在东方卫视开播,号称国内首档社交服务类爆笑减压节目.《四大名助》节目的出现顺应了新媒体语境下的新变化,也是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上的创新.“电视语态”的概念是2003年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电视语态的变革要符合电视传播规律,不断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四大名助》体现了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社交服务类节目语态与时俱进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时政类微视频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现在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中国传统微文化、当代互联网微文化对微视频与政治传播的适配性展开分析,并对时政微视频呈现出的官方话语的民间表达、政治话语的文化表达、公共话语的情感表达、传统话语的当代表达、民族话语的国际表达等传播语态变迁和其面对传播困境的谋变之路展开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今移动网络生态下,如何开创政务新媒体规范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是学界与业界都应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务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主流化、规范化、品牌化,向"信息十服务"深耕,亲民化、可视化等特点,基于对协同机制、沟通元理论及多语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面向渠道、内容与语态的政务新媒体创新传播的路径策略,包括协同策略下政务新媒体传播矩阵再造、基于不同传播内容设计基于该沟通元的传播内容表现形式、基于不同语用环境对政务语态进行变革与创新等。  相似文献   

16.
国际传播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媒介技术与国际舆论环境的耦合。在新发展阶段,国际传播工作需要分析政治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与国际传播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共同关切,凝练国际传播规律,完善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与布局安排。只有明确国际传播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才能勾勒出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规律,为解决长期浸润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2022年11月19日,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高峰学术论坛暨中国新闻史学会台湾地区与海外华文传媒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顺利召开。近百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与国际传播”“海外华文媒体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等主题,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为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8.
冷凇 《声屏世界》2011,(2):45-47
纪录片能够营造其他类型电视产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体验。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在对外交流上的语态与语境相对客观,这种易于接受的"软性宣传"优势明显超过新闻、娱乐、电视剧等其他领域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国际受众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9.
酒杰 《新闻传播》2014,(2):149-150
说话交流的语态是指播音员采用正常的、真诚的、类似于人际传播的说话方式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语言状态,它不同于宣读或者报告的语态,它的优势在于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自然,更易于倾听,它是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播音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中安在线的抗"疫"报道,从创新传播语态入手,通过自有的"网端报微视"传播矩阵,借助中央媒体以及第三方平台,实现了多位一体、同步发声,有效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增强了网民对媒体的粘度,提升了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