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严独鹤先生曾长期担任上海《新闻报》的副总编辑,并主编《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后改为《新园林》),前后达30余年。一个人倾毕生精力主编一个副刊,这在我国新闻界是极为少见的。  相似文献   

2.
1946年9月23日,上海《新闻报》出版了一个文艺副刊《艺月》。新闻报是以商业新闻著称的大报,当时在全国发行量最大。原来有个副刊《新园林》,由严独鹤主编,经常刊载张恨水的小说和一些小言论,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忽然,又出了《艺月》,颇为引入注目。这个副刊的编者是安娥同志,实际上,田汉同志也主持了编辑工作。编者在《艺月》“登场白”中说:星期一是“月曜”,“艺月”便是“文艺的月曜”。“登场白”还谈到这个副刊的缘起说:新闻报的负责人很想把这张  相似文献   

3.
余望 《出版科学》2006,(3):14-17
介绍我国著名报人严独鹤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出版工作中主持<快活林>及<新园林>的副刊经验和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肖玉清 《新闻窗》2009,(4):108-109
一份报纸从内容构成上,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版面和副刊版面。对于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而言,新闻版首先是他们关注的部分。但是能够带给读者文化享受的却是副刊这部分。所以报界才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名言。凡是严肃的有影响和品位的报纸都很重视副刊的建设,并不惜篇幅,呕心经营而使其成为名版名栏,使得报纸各具特色。远的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鲁迅的许多杂文就发表在“自由谈”副刊上。近的有《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化周刊”,《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新马华文文坛上,潮籍华侨陈鍊清是一位杰出的文艺副刊编辑和作家,他在推进南洋色彩的文艺与新兴文学的工作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新马华文文坛及新闻报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元三 《青年记者》2009,(17):47-4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7.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简易师范,后任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教师。1912年至1925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后,新文学传播曾陷入低谷,以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为代表的报纸副刊接续了新诗传播的努力。围绕着《学灯》的编辑群体最早把郭沫若推上中国的新诗坛,培育并扶持了一批浪漫主义新诗人的崛起,并通过发起胡怀琛为胡适"改诗"等一系列新诗创作讨论引发新诗研讨高潮。由此,《学灯》成为了五四后以上海为基地的新诗创作和研讨中心,对五四运动后扩大新文化运动成果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浩然,《新闻报》总编辑,主持《新闻报》笔政30年。《新闻报》,解放前沪上最有名的商业化大报之一,和《申报》齐名。本文集中考察了“五四运动”发生后李浩然撰写的新评,并将之和同时期的《申报》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从中看出对于李浩然这样一位近代职业报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作为。  相似文献   

12.
杜书文 《今传媒》2007,(11):63-63
庞进是《西安晚报》《西安日报》的副刊高级编辑,我国著名的龙凤文化研究专家.缘于经常向该副刊写稿的原因,和庞进有了较多的联系.在多年淡淡的交往中,让我对这位编辑的人品和文品产生了由衷的景仰.  相似文献   

13.
不知道现在一些报纸副刊的编辑、副刊部主任,包括分管副刊的总编,着不着急———一期期的半版一版的副刊,编辑、审改、校对和出版出来,可在读者中有多少回声?如果很少,可否引起重视?报纸副刊本不该是这种样子的啊。且不说打倒“四人帮”后不久,《文汇报》“笔会”一篇《伤痕》,掀起了成千上万读者心头的波澜;亦不说在向四化进军途中,陈祖芬一篇《祖国高于一切》在《人民日报》副刊一经问世,就载入了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史册。这些副刊稿件见诸报端,引起了海潮般的读者效应,一时洛阳纸贵。就连不朽的《阿Q正传》,也是在解放前的《晨报》副…  相似文献   

14.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副刊之一。1932年12月,史量才借《申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对《申报》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大胆起用了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年轻编辑黎烈文任《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新生的《自由谈》一改先前为鸳鸯蝴蝶派所把持的颓废风格,使之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现代化”,“不违背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  相似文献   

15.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对于党报来说,在当下如何改变传统思路,创新编辑理念,重塑副刊的传播魅力,对提升报纸影响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杭州日报《倾听·人生》版创刊至今已10年有余,一直深受读者和业界好评,为党报副刊的编辑策划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题材着眼小人物,行文引入新新闻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16.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闻、评论和广告共同构成一张完整的新闻纸。在中国报纸副刊诞生以来的百余年里,名刊名篇层出不穷,副刊编辑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以史为镜,鉴史知今,本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新华日报》副刊的新  相似文献   

18.
通过纵览全国高校校报和几年来编辑副刊的一些体会,我认为,校报副刊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思想。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新、全、美”三字经。“新”:要求副刊上所刊载的各类文艺作品题材新、角度新、立意新。一年中相应的节日庆典应该在副刊上展示一下风采。比如新生入学和四年级学生毕业、“五·四”青年节、教师节、国庆等都尽可能刊发相应题材的诗文和摄影、绘画、书法、篆刻等作品。还要照顾节令物侯上的变化,比如夏六月配发一张《荷花》艺术照,秋九月发一首《菊花》诗,都是很相宜的。几年来,《河南农大报·蓓蕾副刊》坚持按节令每期配发一幅花卉摄影作品作刊头,既向学生介绍了花卉知识,又美化了版面。又  相似文献   

19.
在远东中创新──浅析《天府》副刊版面语言廖中美今年初,四川日报扩版后的副刊,诞生了一个“新生儿”──《天府》综合性副刊。编辑们在形成《天府》副刊的版面风格上,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有关领导也评价说:“《天府》在规范中创新。”1月份...  相似文献   

20.
在《杂文报》工作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负责副刊的编辑,《杂文报》是一张以针砭时弊为特色的文学艺术类报纸,《杂文报》的副刊与其它报纸的副刊相比,有不同的侧重,要想编好这个版面,自己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