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媒介融合为新闻传播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新闻传播业面临巨大挑战.媒介融合环境下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既能通晓传统媒体,又对各种新媒体的使用了然于心的专业人才.因此,构建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面临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显现,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亟待变革以应对传播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保惠 《新闻界》2013,(5):66-69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趋势日益显现,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者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亟待变革以应对传播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教育改革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王娜 《东南传播》2018,(5):134-136
媒介融合的发展,颠覆了原有的传媒生态结构,新闻传播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引发新闻传播学界反思和学科研究范式转型,培养适应媒介生态变化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改革传统单一的专业设置、启动混合式教育模式、将虚拟现实引入课堂、打造多功能及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四个方面提出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5.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使得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方式、形态和对象上,这种改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现状,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我国新闻传播的特征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业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国际上学者们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对其多元研究视角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朱瑞娟 《青年记者》2017,(13):45-46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包括新闻机构在内的新闻内容生产者需要通过不同媒介平台向用户传递新闻文本.尽管不同的媒介可以讲述相同的“新闻故事”,但是媒介形式会影响故事的叙事方式.①与此同时,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新闻传播场景中,受众体验也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提出挑战.新媒介技术的变革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也在重构新闻叙事.新闻叙述范式的创新更被列为全球新闻传播业三大发展趋势之一.②在未来的发展中,包括VR技术等在内的新技术必然对新闻业的发展带来更为纵深的影响,如何在新的技术平台讲好新闻故事,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播媒介更新换代,现代信息科技发展速度加快,新闻传播业开始融合新媒体技术,通过其强大传播力与广泛受众群体,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尤其是近些年,短视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电视民生新闻融合短视频,很大程度上塑造并优化了新闻传播力与影响力。基于此,针对短视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力优化途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人类的传播史,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创新和大发展,都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但使得整个新闻传播业飞速发展,而且直接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媒介,这就是网络媒体。如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新闻摄影图片的重要媒介,一些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  相似文献   

11.
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时代,客观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性的思维来思考人类新闻传播业的走向或趋势,不能总是在"传统新闻传播业"的框架、格局内描述和反映新闻传播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本文提出网络时代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的笼统开启,而新闻传播模式的诸多变革、新闻"产消者"的一体化、融合新闻的勃兴以及新闻的图像化传播趋势等,可能是后新闻传播业时代开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唐颖 《传媒观察》2015,(9):18-20
数字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可穿戴式设备等等一系列传播新技术,带来了新的传播样态和理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技术至上、新闻的独立性受到考验的现象,在内容上忽略了新闻传播应有的规律,未能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本文从智慧新闻产品的生产、新闻传播人文精神的建立、全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探索传播技术与新闻理念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各界热议的重要话题,新闻传播也因此正在发生一场媒介技术革命。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电视媒介资源面临着新的重组,主要表现为:新闻信息源结构的重组、媒介组织结构融合、受众的数字化生存、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在一个全新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式的融合使得媒体必须采取新的发展创新策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诸如打造跨媒介综合传播平台、内容产品的结构性再造、加强媒介融合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媒体融合是我国新闻与传播业的一项重要命题,是我国媒介发展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四全媒体"是对媒体融合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权威媒体完成新闻生产部门和流程的融合,使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一体化,实现满足异质化需求的内容多样化和多维传播效果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媒介手段,丰富的媒介传播渠道,也方便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对于新闻传播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新闻的传播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以及相关内容的融合。然而在媒介融合下,也给新闻的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需要传统的新闻媒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方式创新等等,才能更好地在媒介融合下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新闻的现状、问题、变化,媒介融合中新闻传播创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格局被打破,逐渐走向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现有格局,而且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的改革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技能培训、加强“硬件”设备建设及解决师资匮乏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新闻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现状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春 《今传媒》2009,(11):95-96
"公信力"一词,译于英文的"credibility",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许多机构在对公众信誉程度的考量上.媒介公信力作为信任落实在媒介中的具体情况,不仅关系到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时代里程碑,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然而在网络新闻成为未来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的同时,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却频频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形式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媒介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大学新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这样才能够达到大学新闻教育目标。本文通过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策略,提升高校新闻教学质量,推动社会新闻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环境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媒介融合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现状,而且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紧紧依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构建合理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邹军 《当代传播》2011,(6):86-8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改变源于两个层面的冲击:对于整个社会信息系统而言,它降低了新闻制作和传播的门槛,从而对职业新闻传播人员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的新闻传播业而言,媒介边界模糊,同时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形式进行新闻生产与分发的融合新闻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当前传媒业发展的最大趋势。在新媒体催生的公民新闻运动中,全民记者已经不是神话。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职业记者因为不能在第一时间到达,从而被无处不在的"公民记者"甩在身后,沦为事件报道的追随者或"二传手"。不仅如此,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