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僧佑是南朝齐梁佛教有名的僧人、律学大师、佛学家和目录学家,其著作《出三藏记集》为现存最早的佛教经录。该目录在著录内容、方法、体例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其记载的诸多佛经、经序、高僧传记等史料,至今对佛经目录学研究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佛学经录在中国古代书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书目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专科目录。本文承《佛学经录的起源及其奠基之作——中国佛经目录学新探之一》(见《图书馆界》1985年第4期),对佛教经录的初步发展和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作一探讨。一、佛学经录的初步发展产生佛学经录的社会原因,是人们对日渐增多的佛经典籍有了“纲纪群籍”的需要,而佛学经录  相似文献   

3.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由于文字多是用梵文写成的,在我国古代有“梵本”、“梵夹”之称。从语言学角度看,一事物有两个名称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但从图书史角度来说则颇不寻常。古代佛教文化活动曾在中国版本学、图书学上有着突出贡献,这其中就能昭示一二。 一、梵本 六朝时期汉文佛教著述里,“梵本”一词已经大量出现。在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中,“梵本”出现多达八十余处。如卷十三《安玄传》:“沙门维祗难者……赍《昙钵经》梵本来至武昌。”《祐录》(学人对《三藏记集》简称)卷六至卷十二共辑录了一百二十篇翻译佛经的序、记,这些序记一般是译经人在译事完毕所作的,其中一些写作年代在两晋,里面也往往有“梵本”之名,可见,“梵本”早在两晋就已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它直接  相似文献   

4.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汉地僧侣前往佛国求经巡礼者不乏其人,行记类文献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释法显《佛国记》、竺法维《佛国记》、释智猛《游行外国传》、昙无竭《外国传》、释法盛《历国传》、释昙景《外国传》以及记载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传》《宋云家记》《道荣传》等著作十种,都曾先后别行于世,其学术价值不菲。除释法显《佛国记》保存较为完整,《慧生行传》幸赖《洛阳伽蓝记》卷五之节录、拼补而存其崖略,其它佛教行记大多亡佚不存。兹对六朝佛教行记文献进行叙录,给予后学以西域研究和佛教文化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5.
佛学经录是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出现较早的一种专科目录。它在收书范围、编辑体例、图籍分类、使用对象及撰写目的等方面都具有与普通图书目录不同的内容。自从释道安于东晋编撰了第一部佛学经录《综理众经目录》以来,历代德高名重的佛僧在传播佛教、宏扬佛学的活动中,为了保存和有效地查阅、使用佛经资料,编撰了少不著称于佛学界的经录。这些经录就是利用目录学方法编制的佛学专科目录书,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出三藏记集》、《开皇三宝录》(《历  相似文献   

6.
佛经目录是我国室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目录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曹魏时朱士行的《汉录》,一直到清代智旭的《阅藏知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至今能见到的有《出三藏记集》、《法经录》、《开元释教录》、《阅藏知津》等重要的佛经目录。佛经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近代目录学家梁启超在考证佛学目录后,曾叹息说:“吾侪试一读僧祜、法经、费长房、道宣诸作,不能不叹刘略、班志、荀薄、阮录  相似文献   

7.
僧祐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学大师,《出三藏记集》是其代表作.首先叙述了僧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事迹,介绍了《出三藏记集》的资料来源和主要内容,最后阐述了僧祐及其《出三藏记集》对中国目录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出三藏记集》是一部版本目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僧祐《出三藏记集》著录了20多种佛经版本,考证了古书版本的源流,找出了同书异本中的善本,又鉴定了佛经的伪本。它不仅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佛经目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佛典目录的产生,是为了解决佛经中辨伪、失译、异译等问题。通过考辨,确证最早的经录是《支录》。《安录》则因为制作严谨、分类清晰,成为最重要的早期佛典目录。《安录》的大部分内容保存在《出三藏记集》中,具体可以分为《经律论录》《疑经录》《杂经录》等七个子目录。  相似文献   

10.
《百喻经》(1)是南齐时代翻译的佛典之一。天竺僧伽斯那编撰。永明十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译。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由一个引、九十八个故事、一个偶构成的。编纂《百喻经》的目的很明显,即宣扬佛教。天竺僧伽斯法师集行大乘,为新学者,撰说此教。(《出三藏记集味九引《百句譬喻经记》)(天竺僧伽斯法师)教授新学。(《高僧传妹三·求那毗地传)《百喻经·引》又假设讲故事的情况:一时佛住王舍城,……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运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那么…  相似文献   

11.
关于谢灵运参加编译《华严经》之事,唐代新罗国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云:"夫《华严》大不思议经者,乃常寂光如来于寂场中觉树下与十方诸佛召尘沙菩萨而所说也。龙胜诵传下本满十万偈。东晋庐山释慧远以经流江东,多有未备,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逾越沙雪,远寻众经。法领遂至遮拘槃国,求得前分三万六千偈来归。时有佛贤  相似文献   

12.
《文化遗产》2010,(3):91-102,158
本文作者多年进行的佛经故事传译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研究这个课题,已经陆续发表了关于《经律异相》、《生经》、《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藏经》等多部佛经故事的论文。这里以《百喻经》为代表的譬喻经系列中的著名故事,如"猫装圣人"、"雁衔龟"、"展转相杀"、"乡民照镜"、"夫妻打赌不语"等篇和中国同型故事进行比较解析,探讨了它们蜕化为中国民族民间故事的有趣过程及譬喻经故事的构成特色。  相似文献   

13.
印度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即传入于阗(在我国今新疆和田一带),自西汉开始,迄于唐宋,佛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翻译事业。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翻译”之名,与佛教经典的传入有关。现代学者钱钟书考证:“释道安《摩河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按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高僧传》二集卷二《彦琮传》  相似文献   

14.
一、药王考据
  (一)佛经中的“药王菩萨”及古代信奉的药王
  “药王”一词始见于佛经译本,是佛教菩萨的名称。《大藏经》中《妙法莲华经》卷6《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等均有药王一称。据佛经载,药王与药上为兄弟俩,均为药王菩萨。药王菩萨等到诸愿已满,于未来世成佛,号“净眼如来”,又号“药师琉璃光如来”。药王菩萨以慈悲为怀,救人危难,故民间常把这一类人称为药王菩萨。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是中国类书发展的一个高潮,佛教类书在此时出现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史料的散佚,南北朝佛教类书渐渐被人忽略乃至遗忘,通过考察与分析,《众经要抄》《义林》《经律异相》《法宝联璧》《内典博要》《真言要集》等皆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类书,加深对它们的研究必将重写南北朝类书史。  相似文献   

16.
鬼子母故事,佛经中屡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亦曾提及,但《西游记》中似未见,本文认为《西游记》虽未明述“鬼子母”故事,但有其痕迹在内;兼论鬼子母与九子母的关系,指出《楚辞》中九子母由类似于女歧、女娲一类的女祖演化而来,是生殖崇拜文化的产物,并非来自佛教中的鬼子母。但自佛教传入后,由于在多子这一点上的相似,才与佛教中的鬼子母传说相混淆。  相似文献   

17.
敦煌遗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汉武帝攻取河西后所建四郡之一。据《汉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志》记载,敦煌户籍不多,人口稀少,但它南枕祁连,西控西域,是汉唐时代中西交通贸易南、北两道上的分合点,东西方文明荟萃的枢纽。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敦煌郡乃“华戎所交一都会”。《隋书·裴矩传》引《西域图记序》更明确地说:“发自敦煌,至于西域,凡为三道,各有襟带。……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汉魏之际,西域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很深。敦煌邻接西域,扼南北两道之门户,影响所及,便成为我国最早的佛教中心之一。《魏书·释老志》说:“敦煌村坞相属,多有塔寺。”敦煌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的榆林窟,上起东晋元魏,下迄赵宋蒙元,前后千年左右,佛教信徒们开凿洞窟,塑造佛像,彩绘佛画,创造了绚烂多姿的敦煌佛教艺术,因而成为西陲佛教信仰者们的胜地。同时,敦煌乃至河西地区也是我国最早佛典翻译要地。竺法护、昙无谶、鸠摩罗什等著名的高僧,都曾乔居敦煌或河西从事讲经翻译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大批信徒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雪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又带回大量梵文和胡语佛经,或聚徒讲经,或翻译经典,或精心抄录,在敦煌留下了大量的以佛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的汉传佛教在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为了弘扬佛教藏书文化,各地寺院的僧侣和居士们进行了诸如刻经、对佛经典籍的分类及目录体系的研究、创办佛教图书馆等活动,使佛教教育文化特别是佛教藏书活动在近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近代佛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初萧瑀所撰志怪集《金刚般若经灵验记》亡佚已久,据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可补遗十五则,其文献价值弥足珍贵.萧书专记《金刚经》灵验故事,诚为“释氏辅教书”余绪,此书为研究唐初佛教信仰提供重要资料,亦是研习唐代小说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集.  相似文献   

20.
印刷术的产生,曾受到中国石窟造像活动的启发和影响;印刷术的发展,逐渐取代了石窟造像之功德活动.中国佛教石窟造像题记启发了初期雕版形式,中国佛教石窟造像之衰退,正与印刷术的发展完全同步.龙门石窟北朝刻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洛州灵岩寺沙门僧祭造石像记>是法藏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父本".武则天当皇后,政治中心东迁洛阳,龙门石窟在初唐出现造像高潮.这是法藏刻经取法龙门石刻格式的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