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议题之一.由于其传达的是消极的行为活动状态,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加之近年来“负面新闻”这一概念受到学界和业界、甚至是官方的普遍关注,“控负说”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控制负面新闻”甚至成为一些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新闻事业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这是马克思对新闻事业的信息传递基本功能的抽象认同.信息的传播以事实为基本前提,是开放性的、全景式的,不受信息本身正、负两个向度的羁绊.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的“负面新闻”报道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负面新闻”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负面新闻”常常成为权衡新闻效果的铁律,总是与“负面影响”牵扯在一起。人为将新闻分为“正”、“负”的“新闻观”,不但让媒体很难操作,而且经常惹出各种风波。以笔者浅见,所谓“负面新闻”一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负面新闻信息的特征 负面新闻信息是自然界运动和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状态。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信息”大家族的一员,自然具有新闻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新颖性、重要性、共享性、储存性等“共性”特点。它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大体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向性 背向性是负面新闻信息最显著的特征,是指新闻信息所释放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消极的,与人所从事的促进社会发展活动目的背道而驰。如同黑暗尾随于光明一样,消极的行为总是与社会积极的正向实践活动处处相违,鲜明地表现出其释放的信息背向性…  相似文献   

5.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时时谨记的重要方针。把正面宣传落实到新闻上,就是以正面新闻为主,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负面新闻。多年来,按照“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负面新闻受到多重控制:有出自媒体的“自律”,有来自上级的指令。有来自左邻右舍的招呼,有金钱开道的所谓“公关”。如此一来,负面新闻往往胎死腹中,难以走入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负面新闻”报道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负面新闻”不同于负面新闻信息。负面新闻信息只是一种信息的原始状态,就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言,它是负面的,比如说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还有社会上的种种违法乱纪、悖于道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坑蒙拐骗、色情暴力之类的丑陋现象,以及一些交通事故、人为的灾难等。而“负面新闻”的含义,通常是指经过人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指“消极的新闻报道”或是“负面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它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7.
“负面报道”、“负面新闻”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不仅新闻管理部门在说,有关领导在说,就是传媒业界和学界也习惯了这种说法。究竟什么是“负面报道”呢?按时下的流行说法,所谓“负面报道”,包括了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治安案件、社会丑恶现象等——举凡“天灾人祸”,  相似文献   

8.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9.
负面新闻的网络民意过度表达
  1.负面新闻及网络民意过度表达的概念。负面新闻首先就包含了人们对新闻事实性质的正负评价。负面新闻事实是“那些打破人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压抑人的自由发展,破坏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事实,即为带有负面性质的事实,诸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贪污腐化、环境污染等,它们都体现为反常、对抗、冲突。这些消极的事实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极大,阻碍社会进步,必须认真对待”。①负面新闻就是说新闻事件本身是一个坏消息,一般会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杨陈晨 《声屏世界》2006,(11):66-66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时常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报道涉及到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失职或行政不作为有关的负面新闻,在文章中记者通常都会含糊其辞,称其为“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笔者归纳了几点成因:一是记者懒散,思想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认为这些民生新闻讲得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牵扯的是个人的琐碎利益,不以为意。于是在没有经过认真采访地基础上,随便按上个“有关部门”就草率成文,敷衍了事。这种“马虎眼”打起来既省力又安全,很多记者甚至还把它当作“特效药”来经常使用。二是害怕开罪“有关部门”,故三缄其名,不肯明说。一些记…  相似文献   

12.
每天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所谓负面新闻,是指能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国内外负面新闻盛行的表现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方面,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  相似文献   

13.
李敏 《青年记者》2009,(22):68-69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记者素质的提升和新闻报道的透明化使很多负面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暴露于大众眼前,这是新闻的进步,是令人欣慰的,这样的“小人之心”也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4.
对于政府而言,对待负面新闻信息传播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治理举措,否则社会舆情混乱无序,必会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一、Web2.0①环境下负面新闻信息传播呈潮涌之势"受不同利益的支配,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团体面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必将形成不同的意见倾向,使社会舆论呈现多元状态,甚至呈现纷扰状态。"这为负面新闻信  相似文献   

15.
汲杰 《青年记者》2010,(16):31-31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热衷于新闻策划,有些媒体甚至将新闻策划作为新闻报道的一大“法宝”,更有甚者将其作为立报之本、立刊之本、立台之本,几乎到了无新闻不策划的地步:正面新闻要策划,负面新闻要策划,中性新闻也要策划;小新闻要策划成大新闻,大新闻要策划成轰动新闻,似乎新闻不经策划便不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6.
负面新闻指的是产生负面效果的新闻。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往往会产生瓦解意志、动摇军心、离间官兵等消极作用,尤其当负面新闻被敌方掌握并加以传播时,其危害性更大。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战过程中运用新闻进行舆论宣传、心理渗透和法理争夺也日趋激烈。如何有效防范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刘旭 《记者摇篮》2010,(3):36-36
浏览2009年8月24日人民日报,看到了董力的一篇环球走笔《好消息让生活更甜蜜》。报道中说,西方一些媒体长期热衷报道负面新闻,受众对此日益厌倦。英国人提出,“限制媒体对本地及全球的负面新闻的报道”,“建立一个记分系统,  相似文献   

18.
侯磊 《新闻世界》2008,(12):22-23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置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  相似文献   

19.
段芳燕  罗忆 《新闻世界》2012,(7):137-138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上大量的负面新闻对大学生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网络负面新闻的内涵和特征、大学生阅读和发布网络负面新闻的心理特征等方面探讨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负面报道”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