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娱乐至死》是已故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品。在这部著作中,尼尔·波兹曼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娱乐是如何成为电视表达一切的方式的,最终发出了人类将会"娱乐至死"的哀鸣。  相似文献   

4.
毛峰 《现代传播》2005,(2):120-121
一、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认识论诚如评论所言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对当今时代电子媒介文化一针见血的批评和无可辩驳的分析。他从麦克卢汉的著名警句“媒介即讯息”入手 ,分析《圣经》“十诫”中的第二诫“不可雕刻偶像 ,亦不可制作任何形象 ,仿佛天上地下或水中的万物”的传播学意义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禁止人们用符号表现他们的经历 ,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于用图画、雕塑或其他媒介表达一种崇拜对象 ,人们就会执着于这些媒介符号而无法想象、接近并崇拜那抽象的神灵。波兹曼由此推导出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命题 :“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汪雅倩 《今传媒》2014,(12):62-63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尼尔?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媒介就像一种隐喻,蕴藏着强大的暗示力,能够影响、定义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如今,我们已从电子时代跨越到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而媒介隐喻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以微博为例,运用媒介隐喻理论分析微博的娱乐化倾向及其给公众话语带来的暗示意义。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娱乐化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6.
我们不必完全认同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对影像时代文化的那种娱乐至死的悲观主义看法,但决不可轻率地认为他苦口婆心的那番告诫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近年来本土电视娱乐节目频发的三俗取向如此触目惊心,无疑印证了波兹曼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过,媒介即信息也好,媒介即隐喻也罢,还有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等林林总总的西方传播学前沿学问,虽然不无道理,但绝非铁定真理。  相似文献   

7.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8.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凤栖 《新闻世界》2012,(1):136-137
被认为是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精神领袖的尼尔·波兹曼,现存世的著作有25种,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以及1993年出版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他媒介批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李媛 《新闻前哨》2005,(5):41-42
一、以生态学视角研究电视媒介的意义(一)生态学视角中的电视媒介在社会环境中,电视媒介尤如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之中,它通过获取充分的信息资源成为自己的能量,同时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生存策略,因此,在这里我们引进生态学的概念和视角来动态观察电视媒介的变化状态。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的学科,是一种研究关联的学说,我们用生态学的考察方式能克服"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约书亚·梅罗维茨是继英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之后,美国媒介生态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理论新颖独特,他对媒介与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发人深省。而传播学素有"多学科的交叉路口"之称,构成其学术渊源的学科主要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因此,对作为传播学者的梅罗维茨做一个多学科的理论溯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梅罗维茨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他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广为人知。本文具体介绍了莱文森关于媒介进化研究的著名"三理论",并从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概述了现阶段媒介进化的相关研究,试图阐述数字时代媒介进化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4.
黄洁 《新闻界》2006,(6):99-100
一“、媒介空间”的机制与功能“媒介空间”概念由约翰·哈特雷(John Hartley)提出。澳大利亚电视学者麦克·金认为,“媒介空间”的理论思想直接来源于前苏联符号学家尤里·劳德曼的“符号空间”。①事实上,“符号空间”这一概念,尤里·劳德曼1990年才开始使用,并非尤里·劳德曼首创,而是根源于恩斯特·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显然,作为后起的符号学家,尤里·劳德曼的“符号空间”学说建立在恩斯特·卡西尔的“符号说”基础之上。麦克·金指出:“尤里·劳德曼的‘符号空间’原来是指符号内容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保持并滋养着意义系统…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架空前的粉碎机,传统的偶像被一一送入它不择食的腹中轧破绞碎:上帝“死”了,自我“死”了,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也相继阵亡。与此同时,“童年”这个曾被小心呵护和捍卫着的浪漫国度也遭遇了劫数。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以  相似文献   

16.
传媒娱乐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磊 《新闻界》2006,(2):55-56
以《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失》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世界著名传媒文化研究专家、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2003年10月辞世的时候,他的死讯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当时的大众传媒正热衷于施瓦辛格竞选州长的戏剧性进展。不过,这对波兹曼来说可能并不是遗憾却反倒是安慰,因为这恰恰验证了他的理论。他曾预言,传媒对于政治竞选的报道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好莱坞式的娱乐模式。谁不愿意娱乐呢?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的今天。但是,波兹曼为什么会担心娱乐至死呢?在笔者看来,他是对传媒娱乐主义的担忧。一、娱乐:超意识形态心…  相似文献   

17.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学家尼尔·波兹曼所著《童年的消逝》是一部研究儿童文化的名著,该书从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为我们描述了童年概念的萌芽、形成和正在消失的过程。作者对正在泛滥的电子媒体吞噬人类童年的现状,表达了一种人文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波兹曼的忧虑绝非杞人忧天,面对电子媒体日益浓厚的铜臭气味,面对色  相似文献   

19.
李勇 《新闻知识》2006,(8):20-22
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已经形成共识,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3种形态。“媒介文化是指在文化大系统中,媒介为影响人的主要方式而构成的社会亚文化系统”。①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看法?是什么教会了我们的历史知识?又是什么误导着大众对历史的认识呢?也许从媒介构成的拟态环境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体系环境和符号环境。文化的构成从某…  相似文献   

20.
徐利德 《青年记者》2017,(21):27-28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