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若晞  杨晓民 《大观周刊》2013,(11):391-39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人类出现以来,与大自然的抗争就一直在持续,到现在已经达到了让地球不堪重负的地步。马克思曾提醒过我们.“对多数人来说,19世纪的环境问题明显是遭受社会打击意义上的难题。它们主要是由日益与城市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农业工业化)相关的经济剥削而产生。”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把相关的预防措施予以实施用于外部环境的改善。所谓“生态主义”是指在绿色运动中强调解决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纲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反省这一点。而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3.
吕长元 《大观周刊》2011,(15):293-293
生态文明是时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恩。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要与自然发生矛盾,我们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去建设.才能具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朱熹生活的年代,商业活动发展迅速,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我们研究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真正目的,就是能够古为今用,结合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宝贵之处,结合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现状,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袁颖 《大观周刊》2012,(43):24-24
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主义曾起过重要作用。然而也逐渐带来日益激化的人和自然矛盾。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不一,生态哲学对其作出一定的批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应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我们对人类中心主义作出认真的分析,在现代生态哲学的指引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商业活动发展迅速,对环境的破坏严重,朱熹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就是古为今用,结合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构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在新旧千年的交替之际,人们总会环顾世界,回溯历史,关照自身,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对未来发展有益的东西。作为自然的人,作为人的自然,或者人与自然等话题,常常会体现出人们的生命意识、终极关怀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质量和精神生态层面的意义。 当人们把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修改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之际,已经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和周遭环境认识的进步。如果有谁一定要固执地认为,我们就是要控制自然界、战胜自然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那么,人们对于自然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体自身的认识又将是怎样…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危机时代,生态文学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可。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本身等关系的描写,生态文学表现了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精神生态的危机.以期唤醒人们去正确面对和解决困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城市道路的高速发展,如何面对城市道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如何分析评价道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城市道路建设对环境的污染和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广大道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与媒体责任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1.
赵丽萍 《新闻战线》2015,(3):193-194
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做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保护,提高民众生态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旅游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破坏,旅游新闻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该如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旅游业开始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旅游地环境问题就比较突出。人们在旅游时产生大量垃圾,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生态伦理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图书馆三位一体和谐统一有序发展,是图书馆生态伦理建设的必然趋势;阐述图书馆加强生态伦理建设的内容扣途径.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3.
李娟 《大观周刊》2012,(20):18-19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艾米莉在《呼哺山庄》中体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父权中心主义对女性的歧视和禁锢.人类中心主义对环境的滥用和破坏,在维多利亚时代尤其突出。作者前瞻性的用男女间的和谐关系来完成文明与自然的重建.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4.
南通博物苑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建构主义为指导.设计制作《苑藏自然标本陈列》.提升了科普教育效果,主要做法有:1、美化陈列厅及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2.打破传统布展模式.对不同动物的生态标本.按照各自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来布置,3.营建认知情境.使观众受到保护生态的主题教育,4.用辅助性设计帮助实现社会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邹玲平 《大观周刊》2012,(15):5-6,10
生态美学在经济领域映照了低碳经济理论,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城市成为了人类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城市生态美学应运而生。在人类长达数千年的城市史上,城市一直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而存在着。城市作为低碳发展的载体,在生存城市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较好地融入低碳的理念以构建低硕生态城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长沙为例,对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进地了比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雷鸣 《新闻爱好者》2011,(21):108-109
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知止不殆"等,揭示其蕴涵的生态美学思想: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凌驾于万物之上,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应达到和谐的统一;人类不能过度地开发自然,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与巩固:中国生态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请允许我讲几句感谢的话: 我们要感谢挪威政府对中国建设生态博物馆长达8年的无私援助,在理论上、技术上和财政上全面地帮助我们。我们要特别提到我们这个项目的两位科学顾问,杰斯特龙和达格。中国本来没有生态博物馆,是杰斯特龙帮助我们开辟了道路。继杰斯特龙之后,达格又从理论上帮助我们巩固这条道路,他们是中国生态博物馆历史上不会忘记的人。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物质性”的遗产即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包括建筑遗址等,注重的是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体”传承,意在引导人类自身注重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智慧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因此,对其保护必须讲究“活”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特别是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的人.是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贵州省档案界的同行们深谙此道,他们在保护抢救水书、山林契约档案时.把着眼点首先锁定在“人”上,随时注意突显“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职能与重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在处理"人——媒介——砒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现象和媒介生态规律的漫长认识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经验和媒介生态知识的逐步积累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可持续发展观与档案事业 1.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加快,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失业人口增加,环境破坏,生态失衡,冲突不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的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