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意义] 在规范化和重构中国科研人员ORCID履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趋势及特点,为国家人才政策的制订提供实证依据。[方法/过程] 充分利用科学文献的作者关联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中国科研人员个人履历的重构,并从地理区域分布、流动模式、时间趋势和流动效益等视角,深入地讨论他们的国际流动趋势。[结果/结论]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中国人才流动模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人才环流态势,近5年人才回流趋势显著,中国迎来留学生回国就业的高潮。但整体上看,中国人才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中国科研人员的引进和流失数量失衡,人才内外交流的质量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科研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对流入国和流出国均产生较大影响。本文旨在分析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流动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设计/方法]以ORCID数据集中全球范围内的35.7万有博士学位的学者的简历(含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等)作为数据来源,从生源国、博士培养国、就业国三个层面,将学者的流动模式分为五类:A-A-A、A-A-B、A-B-B、A-B-A、A-B-C(A、B、C指不同的国家),采用多分类无序逻辑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五种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结论/发现]①跨国流动的科研人员占少数(近四成);②来自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中,发文量突出者或高水平论文数量突出者更倾向于跨国就业;③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中,发文量虽不突出但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多者更倾向于留在获取博士学位的国家就业。[创新/价值]用ORCID数据集追踪全球科研人员流动的方法具有新颖性,对科研人员流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我国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金视角下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和趋势下,科研人员的跨学科研究行为促进了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共享与流动。以基金领域为视角,研究学科知识流动,以期为基金管理工作提出建议。[方法/过程] 提出基于基金代码共现的学科知识流动强度测量方法,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351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构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探究网络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学科层次内知识流动路径。[结果/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学科知识流动网络是无标度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显著的变化,网络中重要节点呈非稳态;不同学部之间,存在若干条较为重要的知识流动路径;在某一个学部内,具有较广影响力的一类学科往往更容易构成知识流动链条。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科学家的职业流动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人才计划与科学家职业流动的关系,特别是与其职业流动方向的关系。对于我国未来的人才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研究设计/方法]本文以入选长江学者特聘计划的科学家为样本,构建其职业经历数据,并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入选人才计划对职业流动行为的影响。[结论/发现]研究发现,入选长江计划促进了科学家的职业流动。在入选长江计划5年内,科学家更多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也更多地向排名级别更低的高校流动。[创新/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回归模型而非描述性分析;研究结论为认知人才计划对科学家职业流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王嘉琪  陈嬿  杭璐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7):117-130
[目的/意义] 通过分析交互方式与性别差异对游客使用移动增强现实旅游产品的情绪体验和可用性影响,为旅游增强现实应用设计优化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具体结合户外实验研究与质性访谈方法,邀请游客使用触摸交互、空中手势交互和基于设备交互三种增强现实常见的交互方式完成对象选择任务,考察男女参与者对不同交互方式的可用性评价和PAD三维情绪体验。[结果/结论] 在移动增强现实设备中,交互方式对可用性和情绪体验存在显著影响,其中触摸交互的可用性体验最好,诱发愉悦度和支配度最强;空中手势交互激活度水平最高;接触式交互更符合游客的可用性和情绪体验需求;使用者性别对可用性和情绪水平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分析图情档学科高校教师群体的科研论文产出性别差异的现状及原因,对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和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图情档学科高校教师的履历信息和中国知网科研论文产出数据,从人力资本和机构资源视角出发,从资源欠缺和资源回报欠缺等2个层面提出10个假设,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组间差异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探讨教师学术产出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5个假设得到验证,5个假设未得到支持。研究发现:图情档学科高校教师科研论文产出的分布结构呈金字塔型,女性教师表现出底层人数过多、中层不足、顶层略占优势的特征,整体看男性和女性教师科研论文的合著规模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教师的科研论文产出数量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教师在人力资本和机构资源方面有所欠缺;女性教师在正高级职称和院系中介中心性上的欠缺是导致其论文产出低于男性的重要原因;女性教师从人力资本和机构资源中获取的科研论文产出回报与男性基本上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全球范围内,科研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在科学计量领域也越来越受关注。科研人员流动已经从过去的人才流失(Brain Drain)或人才回流(Brain Gain)逐步转变为人才环流(Brain Circulation)。关于科研人员流动的观点中,支持者认为,流动给流入国与流出国之间建立了联系,人才流动背后是知识的流动,流入国获得了新的科学知识,流出国获得了知识输出产生的影响,所以科研人员流动能产生“双赢”的结果①;而反对者认为,人才分布不均衡,流动势必加剧各国各地人才结构失衡②。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帮助学者深入了解团队成员亲密度、协作倾向对小规模在线知识协作行为的影响,以及小规模用户在线知识协作的行为模式。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在线教育、科研协作等领域,为在线知识协作工具、平台功能改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用户实验,对小型团队的任务规划、信息检索、信息共享、信息使用和沟通交流5种类型行为进行分析,探究团队成员对上述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亲密度对策略制定,尤其是协作策略制定行为呈正向显著影响,高亲密弱协作的小组更倾向于制定时间计划。高亲密度强协作的小组更倾向于共享检索策略,尤其是共享检索经验。同样是弱协作倾向的情况下,亲密度高的小组的沟通交流行为频次高于亲密度低的小组,"双高"小组都探索出新的沟通方式。协作倾向对个人信息检索行为影响显著,低亲密度的情况下,弱协作倾向的小组进行个人信息检索的频次更高。高亲密度的情况下,强协作倾向的小组共享信息和编辑小组成果的频次更高。  相似文献   

9.
刘晓娟  马梁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4):105-113
[目的/意义]通过探索出版年份对学术著作引文分布的影响情况及学科间的差异性,为合理利用引文进行学术著作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BKCI收录的出版于2005-2015年间的学术著作为研究数据集,分析学术著作的出版量、被引频次的大小与分布以及学术著作的被引模式随出版年份和学科领域的变化情况。[结果/结论]各学科学术著作的出版量和被引频次随着出版年份推移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相对大小差异显著。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学科的学术著作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学科,但其被引频次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被引频次的分布上看,各学科均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各学科学术著作的被引模式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组织竞争优势的源泉,需要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从动态能力视角研究知识流动过程,以期为组织完善知识流动过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对知识在组织内与组织间的流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知识在不同层次的流动,深入理解知识的流动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动态能力对组织间和组织内知识流动的影响,从而从动态能力视角构建出多层次的知识流动模型。[结果/结论]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知识流动过程模型表明,组织需要重视知识流动的作用,这对组织知识库的扩充与利用知识形成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而且,组织还需要在知识流动过程中着重构建并发展相关能力,从而将能力与不同层次的知识流动过程相结合,促进知识流动。  相似文献   

11.
International mobility in academia can enhance the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of researchers and consequently their scientific outcome.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very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mobility patterns among scholars with various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By studying these differences, we can detect inequalities in access to scholarly networks across borders, which can cause disparities in scientific advance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First, we investigate to what extent individuals’ factors (e.g., country, career stage, and field of research) associate with the mobility of male and female researchers. Second, we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bility and scientific activity and impact. For this purpose, we used a bibliometric approach to track the mobility of authors. To compare the researchers’ scientific outcomes, we considered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nd received citations as indicators,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unique co-authors in all their publications. We also analyzed the co-authorship network of researchers and compared centrality measures of “mobile” and “non-mobile” researchers.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ers from North America and Sub-Saharan Africa, particularly female ones, have the lowest, respectively, highest tendency towards international mobility. Having international co-authors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movement. Our findings uncover gender inequality i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cross scientific fields and countries. Across genders, researcher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have the most an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least rate of mobility. We observed more mobility for Social scientists at the advanced career stage, while researchers in other fields prefer to move at earlier career stages. Also, we fou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obility and scientific outcomes, but no apparent difference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Indeed, researchers who have started mobility at the advanced career stages had a better scientific outcome. Comparing the centrality of mobile and non-mobile researchers in the co-authorship networks reveals a higher social capital advantage for mobile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由于科研履历提供了其他数据源所没有的丰富而且独特的信息,情报学研究者正越来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借助科研履历数据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成果丰硕的各类研究.科研履历正逐步被看作是情报分析与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方法/过程]采用宏微观和横纵向的两维分析方法,对近20年以科研履历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的学术研究文献进行调研与梳理.[结果/结论]提出履历数据至少可以被应用到科研人员的职业成长、人才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群体的特征分析以及科研项目、政策、建制的评估等4个领域的情报研究中.专家库带来的大量结构化履历数据以及以履历数据为枢纽形成的数据链,将推动情报学研究向纵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通过解析国际组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所定义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作用来为完善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实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网络调查和文本分析,论述国际组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所定义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的责任与作用。[结果/结论]国际组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定义了包括政府、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资助机构、图书馆或档案馆、数据中心、出版商、专业协会或学会、用户、企业等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活动中所具有的不同的责任与作用。我国应该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国内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政策,进一步提升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探索具有国际合作优势的关键小国,分析其科技人才的分布及特征对我国开拓国际合作伙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关键小国优势领域科技人才分析框架,以新加坡人工智能领域为实例,从科技人才分布、国际合作态势两个方面对科技人才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新加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南洋理工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代表性学者有Huang Guang-Bin、Cambria Erik、Lin Zhiping等。新加坡国际合作对象分布广泛,通过与新加坡开展合作可以间接促成中国与他国产生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立足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以增强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治理能力为目标,调查科学数据与科研档案管理协同的发展现状,探索相关推进策略。[方法/过程]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法、网络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收集中、美、英、澳4个国家的科技主管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科研资助机构、科研机构、科学数据管理机构、档案机构及相关国际组织的相关政策文本和实践材料,展开内容分析和后续研究。[结果/结论] 在政策层面,科学数据管理政策中与档案相关的规定集中体现在将档案馆视作存储基础设施及将归档视为科学数据管理活动;科研档案管理政策中与科学数据相关的规定集中体现在承认科学数据的档案属性,并将其纳入归档范围;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明确科学数据的归档和保存问题。在实践层面,国外在组织、政策、业务、服务等方面形成相对丰富的协同实践,国内的协同实践则刚刚起步。最后,从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协作模式、业务融合、服务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推进管理协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Female researchers may have experienced more difficulties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since the COVID-19 outbreak because of gendered housework and childcare. To test it, we constructed a unique dataset that connects 15,280,382 scholarly publications and their 11,828,866 authors retrieved from Microsoft Academic Graph data between 2016 and 2020 to variou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from LinkedIn, Johns Hopkins 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 and Covid-19 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s from Google. Using the dataset, this study estimated how much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auth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on a global scale changed in 2020 (net of recent yearly trends). We observed a decrease in research productivity for female researchers in 2020, mostly as first authors, followed by last author position. We also identified various factors that amplified the gender gap by dividing the authors’ backgrounds into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Female researchers were more vulnerable when they were in their mid-career, affiliated to the least influential organizations, and more importantly from less gender-equal countries with higher mortality and restricted mobility as a result of COVID-19.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female researchers were not necessarily excluded from but were marginalized in research since the COVID-19 outbreak and we discuss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