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帆 《今传媒》2016,(2):38-39
伴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媒体环境,给予了新闻自由极大的突破空间,同时出现了新闻侵权、媒介逼视、媒介暴力、媒介审判等现象.因此,强调相对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将道德与法律、自律与他律有机地相结合起来,规制并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自由尤显重要.媒体应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职业道德,受众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社会规范和制度也应该规范完善.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新闻节目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视媒体的整体形象和新闻品格。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入融合,新媒体全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压缩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同时也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发展机遇。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在舆论场的塑造发生了变化,在新闻的采集、编排、投放等方面也进行了重塑。本文深入新媒体的媒介优势,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3.
赵昕 《今传媒》2013,(11):134-135
新媒体的出现与急速发展给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编辑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本文以新媒体的特点为切入点,探析新媒体环境下编辑功能的变化,并就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功能的变化与应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颠覆,同时新媒体环境还影响到新闻编辑的日常工作,新闻编辑的角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基于这种改变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媒介素养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具有高度媒介素养的新闻工作者才可以准确把握新闻的关键点,及时有效地实现新闻的传播.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宋付力 《传媒》2018,(13):78-8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涌现出技术伦理、参与伦理、运营伦理等一些新问题.在这些新的新闻伦理问题面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网民对技术生产新闻的认知程度,也可以提升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意识和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水平.面对新媒体产生的新伦理问题,本文提出,应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形态、对象范围、内容范畴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媒介素养对新闻伦理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强势进入到传统媒体发展的领域中,通过新旧媒体的结合实现了媒介新形态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也导致新闻采编工作受到影响。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和挑战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进入到新时代以来,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逐步应用到了新媒体行业中,同时也推动了广播新闻的发展,使广播新闻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些年来,新媒体在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应用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应用新媒体发展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8.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旧媒介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媒体市场的创新,另一方面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产生影响,本文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入手,基于新媒体视角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市场的变革,以及融合新闻该如何面对新环境下的挑战,促进当前媒体行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更新为世界媒介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最近几年,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新媒体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运用范围越来越广的新媒体技术为传统的广播新闻媒体带来了新的生机。本文将详细分析新媒体在广播新闻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找出一些实现新媒体与广播新闻相互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传播媒介,人类在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在当今的媒介环境下,中国的传媒行业迅速与世界接轨,在学习中成长起来,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蜕变。随着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传播为中心的数字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介环境被彻底改变,报纸、杂志及其他纸媒,几乎都拥有了数字版,而上规模的电视台也纷纷采用网络播出以满足网民的需求。十年前被视为代表中国网络新闻业拓展方向的区域性网络媒体——地方新闻网站,如今也被归为传统媒体,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革。如何让地方新闻网站适应目前不断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是地方新闻网站应该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瓶颈入手,借鉴成功的部分优秀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实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新闻网站发展之路,为地方新闻网站的改革创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朝阳 《报刊之友》2014,(9):129-130
随着当前媒体环境和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发展,党报会议新闻的改革也处在进程中。本文试图对当前中国党报会议新闻研究作一述评和总结,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相关研究尚需注重报纸与新媒体的“一体化”考察,关注一般性的会议新闻,以及深入认识新媒体技术对党报理论的结构性影响。本文最后还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若干可能的操作性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裂变式的发展,互联网呈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个性化和碎片化特点,媒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以微博、微信、论坛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政务新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不仅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还突破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提升我国政务新闻传播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的快速发展及其媒体空间的不断扩大并没有增加新闻信息量,反而时事新闻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这与时事新闻自身的特性和标准式的报道方式相关,更与媒介融合的环境紧密相连。媒介融合速度较快,生活文化的同质化等皆促使时事新闻报道逐步呈现同质化。同质化现象显然为我国时事新闻报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阻碍性问题,为此,还需联合多力来加以解决同质化问题。本文首要分析新媒体时代时事新闻同质化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是指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展后的全新形态,能够利用信息科技技术,使相关新闻传输到用户设备终端。在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本文将分析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短视频化的媒介融合传播,为电视节目的发展带来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秀琴 《新闻世界》2008,(12):125-126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其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与那些掌握现代化高新技术的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密不可分。但是,新媒体时代也凸显出一定的矛盾,只是掌握先进的技术对于新闻人才来说还远远不够。我国的新闻教育机制在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还亟待加强。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传统媒体记者编辑岗位趋向饱和,传统的新闻学教育逐渐显露出日益枯萎的颓势。而既有的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是否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媒介化社会,成为事关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生死的关键问题之一。新媒体的概念是动态演进的,每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较之于前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无非是一种介质,一个信息交互平台。但是在当下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核心,以多媒体和交互式为最显要特点的"新媒体"面前,从前所有的媒介形态都只能称为"旧媒体"或者俗称"传统媒体"。正是在这种全新媒体的语境下,似乎有一种反应过度的现象,即认为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应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通过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点缀”、“收编”和“共谋”,并指出吸引受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背景下,包括新闻叙事在内的新闻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新传播形态带来了传统新闻传播顺序与格局的变化,受众的记忆方式和内容偏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渐深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共生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而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尚有欠缺。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媒体新闻叙事策略在情节组织、发声位置和叙事方向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叙事策略则可从故事、叙事框和受众体验等路径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与传统媒介环境迥异的媒介生态环境。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审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无论使用者还是规制者都应充分认识新媒体带来的媒介宏观价值与权威的消解,微观“圈子”及传播类型的聚合。要看到媒介技术的发展导致媒介环境的巨大变迁,同时媒介环境变迁带来的绝大社会变革,注重在新媒体消解与聚合的媒介冲突与演进过程中达成媒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为新闻传播业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新闻传播业面临巨大挑战.媒介融合环境下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既能通晓传统媒体,又对各种新媒体的使用了然于心的专业人才.因此,构建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面临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