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布鲁克斯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周期”概念。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对文件到档案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科学抽象,是指导文件到档案全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当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纸质文件和档案而提出的。但是,随着电子文件时代的到来,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对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笔  相似文献   

2.
林丛 《兰台世界》2010,(9):12-13
本文以电子时代的出现为背景,分析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提出背景,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这两种理论的争论焦点,最后指出了在电子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适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电子时代的出现为背景,分析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提出背景,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对这两种理论的争论焦点,最后指出了在电子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适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提出:电子文件的运动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整个运动过程是单向线性的,无论是实践中,还是逻辑上都不存在“逆向运动”;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代表业务活动的法定权威,针对个体文件,强调文件运动整体性与阶段性统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依旧适用;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共同支撑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的适应性问题入手,探讨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在电子文件文件管理上存在的互补性特征,并对两种理论的侧重点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两种理论在电子文件时代存在着极大的相关和互补特点,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兼容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件连续体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对电子文件的运动过程进行了重新考查,为电子文件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机理,但是它并不是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吸收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电子文件时代对生命周期理论的跨越式探索和尝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以其对文件运动过程的划分被认为是一种“分阶段管理文件和档案”的模式,然而,在真正科学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已经无法明确区分“文件”和“档案”,更无法明确区分“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两个阶段。因此,中外很多档案学者都认为,该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所倡导的对文件实施一体化、全过程管理的思想截然相反,在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中已经被完全否定了。  相似文献   

7.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作为档案学理论的两大理论支柱之一,多年来一直指导着档案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发展。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面临着补充和修正。如何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我国电子时代的档案工作相结合是今后理论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件生命周期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由欧美国家提出以来,经过七、八十年代的发展,于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开始了其本土化的过程。之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为我国纸质文件档案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电子文件的普及与管理挑战了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被认为更适合于电子文件的管理。为此,本文试图对欧美和我国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及文件连续体理论作一分析比较,以便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进行电子文件管理。一、欧美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9.
文件连续体理论否定了某些西方版的文件生命周期模式 ,却不可能否定中国版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讨论了两种理论的哲学基础 ,指出电子文件运动仍然具有阶段性 ,与管理、维护电子文件的社会主体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认为可以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 ,对建立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内的全新的文件运动理论进行全面探索。本文为导引之作  相似文献   

10.
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同一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时代是否适用所提出的质疑和文件连续体模式对文件周期理论的冲击,本文探讨了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同一性,并提出两种理论在现行环境中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而不是互为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文件管理与控制文件数量的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与基本概念。文件管理就是对机关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记录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对文件进行管理的依据在于:文件对办公室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文件应该是办公室的工作。把处理文件的工作从办公室的业务中分离出来的历史与保存文件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甚至从...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件运动跳跃与文件管理跳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中,文件运动的跳跃是部分档案学者提出的重要观点,但笔者认为,文件运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文件都必须按部就班地在纵向运动上逐个前行,没有例外,总之,文件运动不能跳跃,否则,就有档案能编造之说,但文件管理是可以跳跃的,因为文件管理是主观的,尽管文件管理应迎合文件运动的需要,但它也可能超前或滞后于文件运动。  相似文献   

13.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鉴定工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纸质文件鉴定理论和方法能否适应电子环境下新型文件鉴定的需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纸质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具有多变性和转瞬即逝等特点.因此,对电子文件的鉴定应当采取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有关文书、档案方面的法规,定稿是应该归档保存的,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1996年5月3日)第10章第33条规定:“公文办理完毕后,秘书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公文的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收集齐全,进行立卷归档。”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年11月21日)第6章第37条规定:“公文办完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有关规定,及时将公文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整理立卷。”然而,尽管如此,我国档案界的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还是对定稿全部保存的必要性提出了怀疑…  相似文献   

15.
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办公自动化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电子文件涌入档案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成为当前档案界同仁的热门话题,关于电子档案的著作、学说和立论充满了所有档案专业刊物,各种观点争执激烈,众说纷纭。在众多关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立论中,有许多是作者们精心研究的成果,对档案学的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其中也有许多关于电子档案或电子文件特点或属性的论述,笔者拜读过其中一些,颇受启发。但是也有些观点,笔者不易接受,如“虚拟档案”、“超时空”、“超国际网络”、“游离存在”等等。为此,笔者想就电子文件或电子档案的本质属性问题,陈述一些想法,只希望关于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理论研究和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能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6.
17.
在技术进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件记录的形式与格式几首在不停地变换着,新观念,新思维在变革中产生,并不断与传统观念相混合,相撞击,直至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外界大环境的变化与对档案认识的不断深化,转变着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使之顺应社会变迁与技术的变革,档案事业在社会力与技术力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新千年到来之际,技术机遇也空前增多,这无疑对本世纪的档案工作会带来重要影响,本仅就数字技术革命对档案保护实践与理论的冲击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以维护真实性角度比较电子文件与传统文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中,笔将避开正面的技术问题,而是将电子件与传统化件联系起来,就二有关真实性的含义,维护真实性的重点,维护措施及维护特点等四信个方面作一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9.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先简要评介了我国档案学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关系研究上的4种观点取代论、补充论、兼容论与互补论。然后从基础与应用、宏观与微观、指导与被指导3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In the last ten years, 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 (CIP) records have gained increasing acceptance and use in libraries, especially for cataloging purposes. Nevertheless, there is a general perception that the accuracy of CIP records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Because improvement is only possible with more concrete information identifying specific problem areas,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provide catalogers and cataloging managers more empirical data on the frequency and types of discrepancy between MARC CIP records and subsequent MARC LC records. This study differs from an earlier study which involved CIP records that appeared on the verso of the title page of publication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will make som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more effective use of the CIP records, primarily for cataloging purpo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