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边璋,正反两面有四幅相同的五层图像,图像上部第一、二层表明巫师施法动机。迫使山水之神低头,消灾弭祸;下部第四、五层表明对自然神施法须用的装束、体态和全套法器。可见边璋相当于巫师的文书档案。巫文化中手势具有重要作用。图像中巨手压抑大山,意在对山神既崇又压,软硬兼施;下图代替巨手的牙璋插在山坡处,也发挥压的功能,并非祭祀之意。而象牙的巫术功能,是企图使洪水淹没区干涸。牙璋和象牙,分别是弓鱼族巫师镇山和镇水的法器。三星堆有圈手铜人,金沙遗址、宝鸡茹家庄也有。根据这一手势特征及其他线索推测,殷商中晚期三星堆蜀人开始往成都迁移,以金沙为都城;在西周时被封为渔伯,向渭河南岸迁徙。  相似文献   
12.
鱼凫王朝是古蜀最早的三大王朝中的最后一个。从诸多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温江应当是鱼凫文化的重要立足点。鱼凫王朝历时500年以上,最后被迫举族迁移,其路线大致是从温江中的都邑出发,沿岷江南下,到达川南;再顺长江东去,直至鄂西。而后的仙道文化和治水文化在温江都可作为鱼凫文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古蜀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几个王朝,其中鱼凫时代位居第三。古蜀各王朝传说信息条数分别为4、0、3、11、14,鱼凫时代是一界线。据《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古蜀历时三、四千年,与新石器时代考古结果相合。前三代历时约1500年,后两代历时仅500年,故鱼凫与杜宇之间并不衔接,中间且有上千年的空白。据《山海经》知,鱼凫族实受颛顼族迫害而逃亡。从地名线索得知,此族沿岷江南下,再沿长江东至鄂西。由此可见鱼凫时代为古蜀社会转型期。  相似文献   
14.
三峡久负盛名。可是,人们对于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却不一定很熟悉。现在,有一部力作填补了这块空白,那就是新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屈小强、蓝勇、李殿元合著的《中国三峡文化》。这部626页的专著,上下兆亿年,纵横千万里,对三峡环境、历史、经济、文化方方面面,进行了一次全景扫描。不但学术性强,可读性也很强,很多段落笔调中都蕴含着诗情画意。说它是三峡文化小百科,但它又不显乏味;说它是三峡开发的赞歌,但又有着深邃的内涵。书中展现出的三峡地域文化,实际上是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表现出作者对乡土的热爱和研究的执着。…  相似文献   
15.
三星堆、金沙遗址皆出土铜人圈手形象,而且尺寸夸张.其文化内涵,主要显示沟通天人的思想.而铜人也从世俗的大巫,转化为天使或神龙的化身.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也发现此类圈手铜人,表明与三星、金沙有亲族关系.由于广汉、成都、宝鸡构成时间序列,其文化溯源又与长江有关,因而显示出这支蜀人的迁徙路线,应从长江中下游到成都平原,又沿嘉陵江北越秦岭,而至渭水南岸.  相似文献   
16.
颛顼是中华古史中仅次于黄帝的人物。约生于4300年前的若水地域,位于川西,地近青衣江、安宁河。他走出蜀门,征服九黎,建立许多新邦国,以科学理念改革人事、历法、治水原则等,使社会制度向父系转化。他是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17.
易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即有“易学在蜀”之说;同时,“蜀学”一词也在此时形成.根据各个历史时期蜀易的表现,说明有独创精神和包容特性,足以体现蜀学以易学为旗帜.  相似文献   
18.
《史记·河渠书》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一语,在都江堰创建史上布下了疑云。因为“沫水”常被人指为大渡河,而都江堰却位于岷江。在这一矛盾面前,说者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为岷江古时也有“沫水”之称,所以离堆当是今都江堰宝瓶口;另一  相似文献   
19.
禹出西羌之说,现存文献中以汉陆贾《新语》为最早,正史《史记》亦张其说。《蜀王本纪》始言禹里位于广柔,皆为汉代旧传,古文献中并无异词。将汉代广柔定在今北川、汶川、理县一线(包括都江堰龙池),有方志、传说等方面依据,至今仍为羌族集中地区,相对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