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高校毕业生跨省就业问题进行了统计和计量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跨省就业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求职费用总量相当,跨省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更多的帮助;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跨省就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高于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户籍制度对毕业生跨省就业的限制,增大了毕业生就业的成本,使得人力资本禀赋较高(如学业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并不一定配置到了起薪更高的位置,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了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道德教育具有主知主义的倾向,忽视道德实践,成为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思传统道德教育,有必要明确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明确道德实践本身具有的目的与发展的双重指向功能;彰显当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呼唤,建立以道德实践为目标的道德教育体系已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大学生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学校付出的努力对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学生付出的费用对找到工作的起薪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应该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力度,重点在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提升就业指导机构,以利于提高就业率。  相似文献   
14.
金工实训教学存在着实训课时少、实训设备不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等问题。针对此现状,文章构建了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了成绩评价体系并融入课程思政,同时,在“激光加工实训”课程中开展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该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处理能力,进而大幅度提升了实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智能机器人”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机器人教育可以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本文小结了国内外机器人教学发展历史和现状,并从学科综合性、教学实践性和趣味性三方面论述机器人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并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机器人教学实践验证机器人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信念属于意识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存在形式,除具有意识的一般性质外,尚且具有由其自身本质结构决定的特殊性质,即信念品质。主体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化、历史风俗、生活习惯等的影响,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维度、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因而主体的信念品质也各异,信念品质制约着主体行为,关系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念品质对于主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品质结构是道德品质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已往人们对此已有了较多的研究。学术界认可的“三分法”和“四分法”,存在一些令人不能满意的地方。为弥补不足,我们在“四分法”的基础上,从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上,提出道德品质是内外影射集合结构的观点。即主体道德品质在心理上所形成的以内在道德规范为元素的集合,与主体道德品质外在行为表现上所形成的以类道德行为为元素的集合,构成一对影射集合。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引起了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又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衡量一国的产业竞争力,也就是谈Skill Formation的时候,往往分为高科技、中科技和低科技三个层面。1978年以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而当时的高等教育制度就是为了满足计划经济要求而设计的。改革开放后,最先放开的是轻工产品,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经济带来了强劲动力。这些产品属于低科技层面,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产品最开始进入国际市场都是玩具、衬衣、鞋等。当然,现在这些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很大。而原来的重工业,也就是现在的国有企业,属于中科技的层面,并没有取得相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论中的两个关键范畴,及时掌握大学生的道德知行状态,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绩效。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通过归因分析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