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句子,第一步须使英语句子合乎英语语法,第二步须使英语句子合乎逻辑。一个既合乎语法又合乎逻辑的英语句子才算得上一个通顺的句子。实际翻译中,往往顾此失彼。对-ed结构、-ed独立结构和with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三个语法项目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可以交替运用。推而广之的结论是,汉英翻译中,交替运用具有相同的用法功能的语法项目,能够增加译文的丰富性、多彩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22.
翻译理论研究因为缺乏规划的翻译学术语而引起的理论混乱和论争严重地影响了翻译学的建立。“等值”翻译是中国翻译理论经典,金科玉律。可是有翻译理家质问翻译怎么能够“相等”,翻译中存在什么“值”可以相等。“等值”论者对付质问的第一个策略是回避“等值”中的这个“值”而不谈;第二个策略是偷换“等值”中的“等”的概念,将“等”变成“大体对等-相当、相似”。“等值”论者说翻译理想是“等值,即对等”,而不是“绝对等值-绝对对等”,“绝对等值-绝对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翻译追求可以实现的“最接近的等值-即大体对等”。“等值”术语违背了翻译本质,造成了翻译理论混乱和论争,可是翻译理论界至今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23.
"归化"翻译是传统翻译,很早以前就存在。鲁迅在1935年首次提出"归化"这个名词,60年后,西方翻译理论界使用domestication这一术语描述翻译策略,中国翻译理论家将它翻译成"归化"。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归化"翻译的特点是译文易懂、透明、流畅,读起来不像译文,译文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译文没有"翻译腔"。然而,有人误解"归化"翻译,把易懂、透明、流畅等作为"归化"翻译的唯一标准。深入研究发现,译文具有易懂、透明、流畅等特点的翻译是"归化"翻译,却不一定是最好的"归化"翻译。最好的"归化"翻译是译文首先翻译出了原文的意义,译文通顺易懂;其次,译文保持了原文的结构,翻译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即传统上说的神形兼似。  相似文献   
24.
李田心 《科学中国人》2013,(12):122-125
英语naturalscience和socialscience中的两个science字形相同,词义截然不同。naturalscience的science的词义是“科学“.naturalscience因此翻译成“自然科学“完全正确:英语“(natural)science(自然)科学”是“science科学“的简称。英语中.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即科学。socialsciencea的science的词义不可能是”科学”了.“科学“已经被自然科学独自占用了.将socialscience翻译成“社会科学”,这个“社会科学”的含义就是”社会自然科学“了。把naturalscience和socialscience翻译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犹如将storybook和notebook翻译成”故事书”和”笔记书“。英语权威词典和百科全书都说socialscience的science的词义是人文社会学中的”学”或“学科”。“学“或“学科”与”科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socialscience译成“社会科学”是误译。  相似文献   
25.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26.
该文比较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结构,认为此结构的决定性特征是“转移性领属关系”,并审视汉语中一些被认为是双宾语的结构,发现汉语中存在一种汉语特有的“间接宾语 直接宾语”的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27.
中国所有翻译教科书中的必不可少的奈达翻译定义被视为翻译理论的金科玉律。研究发现中国翻译教材中的奈达翻译定义是被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误读和误译了的假奈达翻译定义,不是理论经典,不是翻译理论的金科玉律,而是翻译教材中的瑕疵,是白圭之玷。笔者的译文是"翻译是用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接收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再现信息的意义,其次再现信...  相似文献   
28.
模糊语言引起翻译研究中的是是非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翻译是复制,翻译标准是信、达、雅等命题中的科学、艺术、创造、复制、信、达、雅等都是模糊词,这些模糊词已经引起了翻译研究中的众多是是非非。认识模糊词的模糊特性,限制模糊词可能引起的歧义,用同一种语言说话和理解他人的观点,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如翻译的性质和标准,都可以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9.
文章对西方非英语本族语译论家和中国的一些翻译理论家将奈达翻译理论术语equivalent/equiva—lence翻译成"等值"、"等效"、"等同"或"对等"进行质疑和批判,认为将奈达翻译理论的关键术语equivalent翻译为"等值"是一种误读和误译;其次认为"等值翻译"中的"等"和"值"两个字的使用错误而且无法解释"等值翻译"中的"值"的含义。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等值翻译"修改为"对当翻译"。  相似文献   
30.
与格动词属于结果动词和转移动词。与格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这一形式转变成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时,如果与格动词是隐含向外方向的转移动词,介词用to;如果与格动词不隐含方向或隐含向内的方向的转移动词,用介词for;如果与格动词是结果动词,介词用for。间接宾语加直接宾语与双宾语有区别,文章提供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使用与格动词和直接宾语加间接宾语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习惯使用与格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