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正湘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体现了这一地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始转向新的发展方向。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湘学,适应时代变化,最早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魏源著书立说,开风气之先,提出了前人未能想到的新见解,推动湘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堪称湘学近代转型的前驱先路,为其走向新的时代奠立了基础。他提出的种种见解突破了传统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产  相似文献   
22.
境界是指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是被艺术地呈现出来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是发自人的价值襟怀与精神高度。教学境界是执教者对教学理想的新追求。新课标下的课堂,它的实践意义在于贴近学生的心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体现课堂知识价值与生命情感价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3.
自鸦片战争遭受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危机。经历清末民初政治风云之后,孙中山丰富发展了三民主义,其民族复兴思想愈益成熟完善,其内涵主要包括: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首要前提;实行民主建政,为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建立制度保障;发展实业,振兴经济,为国家的兴盛和强大奠立基础和根本。这些思想主张,构筑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点。作为孙中山革命道路的继承人,中国共产党超越了这些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更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4.
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是两个不同的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媒体特点和表现方式,但如果我们能将二者合理地结合,有意识地做到书刊互动,就会使它们的优势相得益彰,使我们的编辑效益达到最大化。一、开发选题时,可以共同享用信息资源,相互启发由于科技期刊具有周期短、能密切掌握相关行业的技术动态、能及时掌握行业新技术等特点,因而通过认真分析期刊,便可以基本掌握整个行业发展的过程和走势,对行业有了一个全局性的把握,同时也为开发图书选题提供了论证依据;另外,由于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要远远大于图书,因而有机会更广泛地获得广大读者对知识…  相似文献   
25.
曾国藩的天人观在其思想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一生的成败得失、荣辱毁誉与此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他自强不懈而又谨慎持重的精神支柱。他承续了古人的天命观,更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形成了畏天命的思想。天命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对矛盾,曾国藩没有陷入宿命论的窠臼,而是承继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正确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一方面同意天命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张应该努力奋斗,并产生了不求回报的思想。结合人生历练,曾国藩将天的自然性质引申为避免厄运灾祸的启示和指导。并承袭老庄自然之道和虚静思想,将持盈保泰作为重要的处世准则,从知天乐命,宽阔胸襟的角度来修身处世。对此作一探讨,有助于认识传统文化对品格塑造的作用,并对当今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6.
在教学中,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迅速、准确、轻松地完成学业任务,如学生阅读完物理题目,就能流畅地列式、熟练地计算等等。这些技能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达到自动化状态,掌握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使之腾出工作记忆中的有限空间,来处理更为复杂的任务。那么何为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又如何来塑造学生这种自动化的基本技能呢?下面是我的认识与实践。  相似文献   
27.
英国是近代中国遭受不平等条约压迫和束缚的祸首。在西方列强向中国逼订不平等条约的行列中,英国充当着领头羊的角色,所起作用位居首要。从劫掠条约权益来看,英国所占份量亦是首屈一指,不仅大部分是它作俑,而且所有条约特权它均要染指。对中国人民和历届政府的废约要求,英国态度尤为顽固,始终不愿放弃殖民主义立场,但终不能阻挡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28.
二十世纪初十年,清政府进行了包括“新政”和“筹备立宪”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主持的改革,与古代社会诸如“王安石变法”之类在封建范围的调整迥然不同。它不仅范围极广,涉及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的制度,乃至政治体制,而且在深度方面也是前所未有的。对于这场改革,人们往往重视从清政府的主观动机来探讨其原因,而对能够产生这场改革的历史条件则注意不够,本文试图作一粗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29.
民国建立后,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各自聚合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政党。过去,史学界只注意到这两大政党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两党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而忽视了两者的统一和联合,或断言进步党“代表袁世凯专制独裁利益”,是“反对国民党的顽固势力”。笔者对此颇持异议,认为两行有离有合,有异有同,终不失为在根本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之争。  相似文献   
30.
戊戌时期维新派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时期维新派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是中国人民反对不平等条约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他们认识到不平等条约严重影响中国的国计民生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对中国主权的侵害,主张通过内部改革、外交手段,以及利用国际法等途径解除其压迫。维新派的认识,能与民族危亡联系起来,并注重经济方面的危害,同时又存在缺乏完整性和理论高度,以及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幻想等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