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教育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调整变革,普通师范院校同非师范院校的竞争日益加剧。面对生存发展空间遭遇挤压,普通师范院校应弘扬传统优势,彰显自身科类特色,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和调整完善,我们提出的"两全一双"(全科教育+全程实践+双向互动)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师范生专业成长,引领带动了属地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普通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互促双赢。  相似文献   
72.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与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小学育人方式转变;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发展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然而,由于该课程是一门新设置的课程,必须加强研究,明确该课程设置的价值及其理论依据,才能获得社会各界认同和支持,推进该课程常态化有效实施。实践教育观、生活教育观、具身认识观和情境教学观共同构成了该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的突破。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施方式,极大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学观念,给新课程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  相似文献   
74.
转型期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观念上的多元性的模糊性,导致在行为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队伍也同样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师德水平的滑坡,令人堪忧。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更具有其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由教师劳动任务、对象及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75.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显,而且要求加强学校同社会、教学同生活的联系;不仅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全面。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这一切仅仅依靠以教师讲授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教育不能完全把学生关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进行,  相似文献   
76.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推进劳动教育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及解决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课程化设计才能保障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及常态化地实施.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劳动教育规范化的应然体现,是劳动教育有效性的实然路径,是劳动教育常态化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须指向劳动素养的课程评价、关注劳动过程的课程评价、走向具身参与的课程评价、建构一体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从而促使劳动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增强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77.
教师专业实践的对象是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专业实践的载体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教师通过教学暑思,理解和领悟教育教学,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78.
79.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充分、协调、自由和自主发展。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它的旨趣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0.
在国内,各个时期对中小学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在各个时段都有一定程度的开展。从中国期刊网中搜索30年间(1981——2010)发表的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研究滞后、认识偏差、实践残缺等,导致实际行动摇摆不定。为此,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提高认识、全面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有必要对国内关于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的研究反思建议,探究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新特征及其对于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中小学社会实践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和理论上的支撑,从而克服不少人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摇摆性,以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