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城市化过程已经成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估算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于定量评估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江苏省为例,通过1985—2015年间5期江苏土地利用与覆被(LUCC)数据,分析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过程。同时,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对应年份的NPP,引入分段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精确评估城市化过程对NPP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借助线性拟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NPP损失评估的精度;江苏省1985—20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累计扩张10 452.74 km2,2005—2010年间扩张最快,苏南快于苏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NPP)为(33.3~40.23) Tg C/a,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南部的盐城与南通最高;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累计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约为4.43 Tg C~5.99 Tg C,其中,耕地被占用损失最大,湿地次之。研究预示,苏北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将大于苏南。提高未来城市化的质量,特别是绿地率,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耕地作为土地的精华部分,其数量和质量变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江州区和吴江市经济发展具有时序差异性,是进行区域对比研究较为理想的对象。利用统计资料分析表明,江州区经济发展伴随着耕地面积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3.8×104hm2增长到2003年的5.6×104 hm2;吴江市则相反,耕地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1990年以来耕地面积持续下降,13年中共减少了1.6×104 hm2。以耕地标准系数表征的耕地质量表明,吴江市耕地质量提升较快,但近年有降低趋势;江州区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年际变化不大,1996年~2000年间略有下降。根据江州区产业演进趋势,借鉴吴江市发展历程,可以预计,随着江州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增加,耕地压力将会加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集约用地,保护耕地,通过投入增加和技术提高,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宜兴善卷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选择影响青梅生长发育的相应因子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并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该地区青梅省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干旱绿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出发,建立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新疆吐鲁番市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区域城镇土地比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六合、江浦县为例,运用地价评估的相关理论,在区域城镇土地分等估价的基础上,建立了基准地价体系,并由此推导出区域城镇土地比价体系,对深化我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市场,完善地价体系,实现土地资源资产化等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文章以江苏省原锡山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1985年~2000年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指结构变化)的态势.对研究区域城市化发展主导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机理分析,认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带来人口、经济的非农化及农业集约化的发展,这些影响都在土地利用上得到落实,并通过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变量,同时尝试性的将各类用地变化率绝对值之和定义为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标准,并构建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区域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还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原锡山市城市化发展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倾向进行了相应的数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导致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不再因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增加耕地占用的边界年份在2014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引入聚集系数、变异系数和分形维数等参数揭示了不同围垦年限下的沿海滩涂土壤剖面盐分和粒径的分布特征,并且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计算了土壤盐分与土壤粒径的相关联程度,结果发现:①随着围垦年限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沿海滩涂土壤中总体盐分含量逐渐下降,且表现出有农作物生长的田间的脱盐效果明显快于、好于无农作物生长的田边土壤.同时沿海滩涂土壤经历了“均匀型-表聚型-震荡型-底聚型-震荡型-均匀型”的变化趋势;②围垦20~60a的无盐土盐分处于临界轻度盐化土的状态,土壤次生盐碱化风险较高;③沿海滩涂土壤各层盐分表现出“临层相关-隔层相关-上层相关”的变化过程,各层与平均含盐量的相关性体现了土壤剖面合盐量向均匀型转变的特征;④土壤粒径逐渐变小,土壤肥力逐渐增加,并且有作物生长的田中央增加速度大于田边.土壤盐分与土壤粒径的关联度总体不强,粒径对土壤盐分的影响弱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以陆海统筹视角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对于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建立陆海一体的开发适宜性评价分类方案;基于短板效应,构建并计算两级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长板效应,叠置二级评价得分,获得一级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结论表明:①叠置二级评价结果后,海域建设适宜及农业适宜结...  相似文献   
19.
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全市现辖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县、太仓县、吴县、吴江县等6个县(市),土地总面积8803km~2,人口551.34万(1988年末)。全市人口密度高达626人/km~2,人均占有耕地仅1.1亩,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近10年来,人口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耕地面积又以5%的速度缩减,未来的人地矛盾将日益尖锐。因此,探讨2000年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和入口承载量问题,对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中亚热带北缘青海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宜兴市善卷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选择影响青梅生长发育的相应因子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中亚热带北缘青海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并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该地区青梅生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