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作文:日记的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庆长假期间,曾几次应邀参加我在金华一中任教时学生的聚会,他们不约而同谈起当年我让他们写日记的往事:每上语文课,大家都自觉地把前一天写的日记翻开摆在课桌的角上,让我检查,我一路从这边走过去又从那边走回来,随机抽几位同学的日记看看日期.  相似文献   
12.
正浙派,语文教育的浙江学派,绝不是有没有、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主要是如何认识它之所以成派的缘由,梳理它的源流,探讨它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等等问题。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准确把握它作为一个语文教育流派的基本特征。我曾先后两次对其作过描述。先是"守正、务本、求活";后来在《浙派:重新崛起,走向辉煌》的短文中,又总结了三点:一是浙  相似文献   
13.
说张中行先生的《流年碎影》,得从他的《顺生论》说起. 人们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此所谓道,我想就是对人为什么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人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底要到哪里去等等这些问题的解答.人到世上来走一遭,起码总想活个明白,这首先得看明白、想明白;虽然在实际上"明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我初中毕业以后,无可奈何地去读了师范,虽然只有14岁,却感受到了人生的苦闷,于是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后来好长一段时间自以为解决了,其实却是更糊涂了."文革"后期偷偷读了几本相关的书,不得要领.改革开放后,直接研究人生哲学的书越来越多,但几乎都是一个思路、一个模式,当然都很正确、很系统、很全面,调门也都很高,特别是著作者几乎都认为他已经彻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说的却是一些根本经不起认真推敲的陈词滥调,总觉得收获不大.一个偶然的机缘读到了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有如清风扑面,醍醐灌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它别开生面,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展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它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说得真诚恳切,讲得入情入理,看来似乎都是一些常识,但让人觉得新颖透辟,心悦诫服.  相似文献   
14.
应当比学生更可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当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论证我的这一“发明”时,颇为自得。有一位学生还将它敷衍成一篇论文发表了。但一看人家的,自得就变成了自惭。———读海德格尔,常有一头雾水之感,但关于教育的观点却于我心有戚戚焉:“教师必须能够比他的学生更可教。”“如果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真的,那么就永远不会有万事通式的权威或代理人式的权威的一席之地了。”真如醍醐灌顶,有豁然开朗之感。教,原来就是教自己!教师必须能在教中学,向所教的作品学,向所教的学生学。赵元任在一篇文章里说北京有一个曾在外国人家里帮佣的老太太,不…  相似文献   
15.
求同存异,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我们对语文教育根本任务所应有的关注,许多与如何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直接相关的重要课题却未能得到深入的研究,这是造成目前不少学生语文水平不太理想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呼吁语文教育工作者求同存异,搁置课程性质之争,回到原点,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校办企业切勿步入误区王尚文发展校办企业是职业教育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而且校办企业的产值也是衡量一所职业中学办学条件(规模)如何的重要“硬件”之一。各地职业教育单位对发展校办企业都有较大积极性,其中有不少成功的典范。但是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管理方...  相似文献   
17.
7.凤姐赞赏红玉的语文品质. 语文品质评价的是语言作品如何使用语言(即语言用得怎么样)的品质,而不是对语言所表述出来的内容是否正确等的评价. 《红楼梦》写凤姐曾经很赞赏一个小丫头,叫红玉.这个小丫头把什么奶奶爷爷一大堆四五门子的话,说得齐全,说得利落,凤姐就很赞成,她说,我就喜欢这样子,我就喜欢‘声口简断’的,不喜欢哼哼唧唧的.(《名家正解红楼梦》,胡适等著,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上面是指红玉说话的“语文品质”高,和她所说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衡量一篇语言作品的语文品质如何,应当有个标准.由于相关标准不止一个层次、一个方面,还得建立一个标准体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事关重大,它又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我参考前辈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小体系,它包括如下两个层次:“基本要求”和“审美层次”.基本要求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应是语言(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二者各有独当之任,既不能相互混杂,也不能相互取代。我们长期缺乏语文课程的复合性意识,带来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成了既不是语言教育也不是文学教育的两不是、两不像课程,以致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分治”是一种方案,当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在中师、中学教了28年语文,总是习惯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明确的“提示”,开始时“提示”大多来自课本、教参,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但仍然是“提示”,其提示性甚至更为强烈。其实,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阅读是因阅读主体个性化而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尝试显然是一种更加符合阅读和阅读教学规律的改革。在改革的实践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自选的学习主题和教材的有关“提示”不相一致怎么办?教材的编排不能没有自己的结构体系,于是某篇课文往往成为其中某一个节点的例子。而这些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