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近十年来,我们研究团队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与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102.
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连贯表明了教师对内容的熟练,语句清晰反映出教师对内容的准确,语句完整体现了教师思维的严密,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  相似文献   
103.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三个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有资格为人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  相似文献   
1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培育教师课程能力并发挥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大陆20所师范院校的880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其课程能力发展过程呈现三个特点: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水平在不同院校和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教学实践可以助力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且空间较大;职前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存在关键阶段和关键内容.在此基础上,为师范院校培养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提出三条建议:回归课程价值,以"互惠""分层"强化课程能力培养;聚焦课程内涵,促进教育实习从"解释实践"走向"改造实践";借助教育情境,以"创生""教研"促进课程能力进阶发展.  相似文献   
105.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从逻辑的角度考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认为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需要考察二者不同的逻辑基础;教育理论具有逻辑理性,而教育实践具有实践理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统一不仅是观念上的统一,而且应是逻辑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6.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07.
108.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教育性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中心,在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样化操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活动。实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重视实践教育,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普遍趋势。加强实践教育,是实施素质教...  相似文献   
10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但是,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并非很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成为了一大难点。这跟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的符号教学大有关系。深度教学倡导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深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特征,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深度教学的实现,需要在知识观、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过程及教师角色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相似文献   
110.
郭元祥 《教师》2012,(29):1-1
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真正优秀的教师,是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教育家,是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教育理论家,是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教育是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活的,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事业,“面向未来”是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