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9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4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高校的学术研究与育人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应努力改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育人"功能薄弱的现状,在学术研究取向上和大学生文化品格发育事实相沟通;摈弃庸俗,规范学术行为,以崇高的学术精神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向往;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克服网络技术障碍,提高学术对话水平,在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品格养成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2.
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范国睿 《教育研究》2005,26(5):21-25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具有独到的价值。现阶段,增加政府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大力缩小城乡、地区、性别等方面的教育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民众的多样化教育选择需求,建立处境不利群体公平教育的救助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挑战。需要调整与革新。坚守学校道德教育使命的三个命题为: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德育需要打好品德基础;学校教育要为实现人的道德潜能提供支持性环境和条件。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重视培育和发展人的情感;重视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革新学校道德教育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创造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94.
许多发展机构的文献都提倡通过教育分权管理策略来促进地方参与教育的行动。尽管这种倡导有着长远的历史,但事实上,在许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分权计划并没有取得成功。印度喀拉拉邦的“人民分权计划运动”试图采用一个多方位的“大爆炸”方式实施分权计划,它虽有力量,但也存在局限性,其主要障碍是地方当局的技术能力有限,以及未转变参与者态度,未向参与者充分证明分权是符合他们需要的。  相似文献   
95.
现代大学校长身份的定位--职业管理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 《教育研究》2005,26(5):46-49
美英等国将大学校长的身份明确地定位于职业管理者,并且通过分配制度、遴选制度、退出制度等予以保障。中国大学校长的身份定位是学者兼管理者,这不适合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将大学校长的身份明确地定位于职业管理者。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在修改高等教育法时,明确界定大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度保障大学校长职业管理者身份定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96.
论课程的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小勇 《教育研究》2005,26(11):59-65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97.
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天平 《教育研究》2005,26(1):17-22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因而具有科学性;教育管理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下属学科,因而具有人文社会性;教育管理学是由教育学和管理学交叉组合成的,是管理学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学科,因而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上述性质构成了教育管理学的独特品性。  相似文献   
98.
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袁振国 《教育研究》2005,26(7):3-11
教育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我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教育差距是教育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缩小教育差距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突出主题。缩小教育差距,制度建设是关键,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是重点。当前,要逐步弱化并最终消除人为扩大教育差距的有关政策;要根据城市反哺农村、东部反哺西部的思想,制定新的政策;要对某些政策作必要的调整,以利于教育公平合理地竞争。  相似文献   
99.
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川 《教育研究》2005,26(6):26-30,61
洪堡于19世纪初确立了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他认为科研是最好的教学;两个世纪后,博耶提出四种学术类型,将教学纳入科研的范畴。这种观点的变化,是高等教育与科研本身的性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反映。当前,有必要确立高校“科研的教育性原则”,并以此作为高校科研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00.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崴 《教育研究》2005,26(7):25-28,43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问题或成为问题的教育管理现象。根据教育管理问题的性质,可从不同的角度把教育管理研究的问题分为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常规问题与革命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必须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