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矫枉”岂能“过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矫枉过正的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82.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实践经验并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对于教育,通常有这样三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生活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本所讨论的教育是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83.
文章论述了含手性轴化合物R/S构型的判断法,先写出含手性轴化合物的Fischer投影式,再按“横线上较优基团——横线上未优基团——竖线上较优基团”顺序连接,若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则为R型,反之为S型。  相似文献   
84.
用审美的眼光“读”心灵●秦志强陈明华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的审美对象是鲜活的生命,是学生五彩斑斓的心灵。人的心灵是微妙、精致的,教育者要用审美的眼光去“读”学生的心灵。如果我们不能“读”懂学生的心灵,那么,即使是绝无恶意的误解或轻描淡写的指责,也有可能推翻学生心灵中的全部美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记得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故事: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  相似文献   
85.
挑战"神谕"     
公元前333年冬天,马其顿将军亚历山大率领军队进入亚洲的一个城市扎营避寒.他听说城里有一个著名的神谕:谁能够解开城中那复杂的"哥顿神结",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  相似文献   
86.
成人有闲暇,有八小时之外;学生却因过重的课业负担早已失去了闲暇。他们成天在作业堆上爬坡,在题海里挣扎,兀兀穷年,孜孜以求;他们没有足够的闲暇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知识之于个人的意义,去建筑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因为在时下的教育圈子里,有闲者是绝难想到被剥夺闲暇的学生的生存时空的。君不见,一些教师总是耳提面命地宣扬专家,学者.大师们是如何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却很少真实地介绍他们丰富而多彩的闲暇生活;君不见,一些教师总是欣赏学生的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而很少引导学生每天要坚持“八小时睡眠”,并努力为之创造健康良好的闲暇生活。  相似文献   
87.
在时下的高考录取中,有一项延续了多年的规定,那就是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获得省一等奖的同学可最多达20分的加分。尽管在每年高考录取时,能够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的人数,相比起数以万计的考生来说,只是“风毛麟角”,然而,就是这20分,成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让许多的校长、老  相似文献   
88.
秦志强 《河北教育》2006,(11):29-31
争论了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功能定位还是不很明晰.有人教了一辈子语文,对语文本质的认识依旧朦胧不清;有人学了十多年语文,其灵魂仍然远离着语文.说得不客气一点,当前,多半的语文教学只是帮助人们完成了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而很少引领人们去收获一份心灵世界的感动.  相似文献   
89.
一位朋友说起他们学校管理中的一件事,一开始我还只是把它当作校园趣事来听,然而,仔细一想,其中却关涉到非常深刻的教育理念。事情是这样的。这是一所校园面积挺大的中学,在教学楼和宿舍区之间有一段100多米长的路,为了校园的绿化,学校在教学楼和宿舍区之间的直线距离上规范设计了一块绿地。由此,同学们每天从宿舍到教室来回都要绕上一段路。一开始,同学们似乎就不太赞成这种规则,大队的人马穿行在绿地中间,就这样,不几天工夫,绿地上就被踏出一条笔直的路来。于是学校马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方面请花工在踏出的路上补种了…  相似文献   
90.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