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姜芹先  周里 《湖北体育科技》2014,(4):300-303,299
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核心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领域中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文章介绍系统评价的优势,对其在体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了系统评价研究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在间歇低氧训练及游泳训练的影响下,SD大鼠心肌细胞肌球蛋白重链α-MHC、β-MHC两种异构型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间歇低氧训练对心肌功能影响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将12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间歇低氧训练组、游泳训练组及间歇低氧+游泳训练组,经过4周的训练,采用RT-PCR法观察SD大鼠心肌细胞α-MHC、β-MHC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间歇低氧及游泳训练可引起α-MHC mRNA表达不同程度的上调,同时β-MHC mRNA表达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 在间歇低氧及运动性机械刺激的过程中,心肌细胞通过对肌球蛋白两种异构型表达的调控,来适应环境氧分压降低的变化,间歇低氧及运动引发的调控路径似乎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3.
采用ISOMED2000等速测力系统、ME6000无线肌电遥测系统,同步测试优秀跳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在不同速度向心收缩过程中肌肉组织的力学及肌电活动特性.发现,跳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在60°/s、180°/s、300°/s向心用力时力矩、功随着速度增加逐渐下降,而功率随速度增大而增加(P<0.01).sEMG显示,伸肌和屈肌均被最大程度地动员,且伸肌肌电各参数普遍高于屈肌.iEMG随速度增加而下降,RMS、MF和MPF均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加.力矩一功率关系以及功率-iEMG关系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快速运动时,功率与力矩呈不显著性相关(P>0.05),而与iEMG呈高度相关(P<0.01).等速测试与肌电结合可作为监测与评价运动员膝关节神经肌肉交互活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4.
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系统获得优秀散打运动员肘关节肌群的生物力学特征.肘关节速度达到300°/s,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前臂伸肌群的爆发能力.肘关节角度在159°~168°范围内,拳的运动速度达到最大,可有效打击对方;以240°/s的速度屈肘,能充分发挥运动员前臂屈肌群的爆发能力,可缩短动作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快速回防,为再次出拳打击对方创造条件.防守训练中,肘关节角度在71°~78°的范围内,可有效地保护自己,防御对方快速、重拳打击;肘关节角度在128°~137°的范围内,可远距离隔档对方,抑制对方的快速进攻.  相似文献   
25.
技巧女子3人项目的配合技术是上面人完成高难空翻动作的关键部分.在蹬伸时运动学的特征上,下面人关节运动的时序是先展髋后伸膝伸踝,两臂由慢到快上抛尖子(即上面人).尖子蹬伸用力时光伸髋伸膝后伸踝关节,蹬伸的时间比下面人较晚.由动力学特征得知,协同配合的越好,上下面人蹬伸时速度越快,支撑反作用力越大.因而,尖子所获得的腾空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26.
通过高速摄影机、拉力传感器及遥测肌电仪三机同步的测试方法,探讨吊环悬垂后摆振浪时拉力曲线变化的规律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完成吊环悬垂后摆类动作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拉力曲线,即单波峰型和双波峰型;最大垂直分力值出现在铅垂线后(从时间上计算);拉力值的大小与身体所处的位置肌群用力的大小及完成动作的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普通高校艺术体操教学考试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考试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艺术体操教学中采取以教学比赛暨统考形式的考试方法,能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8.
肌肉急性拉伤后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肉拉伤模型的建立为人们从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国内的一些学者已建立了肌肉慢性拉伤(劳损)的动物模型,如吕丹云(1982)、于长隆和曲绵域等(1985),但他们只是进行了病理学和组织学研究而未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夏剑英(1987)建立了大鼠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两端,引起腓肠肌强直收缩,踝关节跖屈,与此同时,一重物从固定高度自由下落,以一个基本恒定的初始冲量,迫使踝关节迅速背屈被拉伤。Nikolaou(1987)用新西兰白兔的胫骨前肌建立了肌肉急性拉伤模型,采用10cm/  相似文献   
29.
30.
大负荷训练后的肌肉疲劳恢复,是现代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实验证明,肌肉电刺激方法是促进训练后肌肉恢复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