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42.
脆弱性存在于人类图景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真实生活和德性的自觉意识,是命运、人性和道德特质的表达.教育之所以关怀脆弱性,正是基于对人性、德性和教育自身的思索.当代求强逐大的教育将脆弱性视为必须除去的恶或障碍,通过现代教育机制——技术主义、竞争主义和量化管理——祛除脆弱性的恐惧,实现所谓的工具化、功利化、外在化的强大.反讽的是,它随之产生了全面计划的崇拜、卓越性的焦虑以及工具理性的骄横.教育需要认真对待脆弱性,这意味教育对人性、德性和个体心灵自由的保护.  相似文献   
43.
曹永国 《教师教育研究》2007,19(5):20-24,30
知识的时代追求知识,但追求知识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能力和条件,更不代表有追求知识的理性之思。追求知识的根基是知"无知",是对作为"无知者"存在的知识。"无知者"是"有知者"的勇敢反叛者,是平等观念的忠实贯彻者,是真理和知识的理性探索者,是自身的恰切自识者。"无知者"的知识是师者思忖的知识。"无知者"的美德在于,忽视甚至遗忘了"无知者"的存在,追求知识、教育他人,可能会"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44.
45.
知识人和道德人不可分割地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关系不仅关系着教育存在,而且关系着教育者如何存在.知识人和道德人关系是复杂的:敌人还是盟友?不仅是敌人,而且还是盟友?抑或远不止于此.知识人和道德人联系在一起就使得各种教育哲学探索始终进行下去,并且总是不尽完满.任何简单轻率的抉择--知识祛魅或者道德祛魅都会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以及教育自身造成巨大伤害.在"知识人"出现危机和"回归生活世界"的时代境况下,历史的现代意蕴是否唤醒教育者和研究者重新慎思之?  相似文献   
46.
教师并不是一个自明的词语。在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状况下,"什么是教师?"这一问题更具现实的迫切性。"什么是教师?"触动我们对于教师生存状况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于教师既知又无知的精神现实。"什么是教师?"需要一个更加谨慎、完整的探寻,要求我们回到教师之中,去追问始源上的教师之涵义。作为"pedagogue"与"profession",教师是一个对正义和真知进行无条件担保的承诺与行为,并在这一行为中引导孩子追求完善人生,实现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7.
药一定要在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下发挥其作用,否则,它可能是危险的。因此,对药理合理性的全面分析尤为关键。教育终极关怀要“诊治”现代教育中的诸多“弊病”,必须通过不断追问其自身的合理性来完成。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应是为自己设定界限的、处在特定境遇中的教育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8.
关于教育理论关注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理论研究要走到教育实践之中,但需要问责:“走到教育实践之中去的正当性是什么?”、“走到教育实践之中去对于教育理论意味着什么?”、“教育理论是否自觉‘走到教育实践之中’的后果?”。否则,“走到教育实践之中”并不明晓。“走到教育实践之中”须得对教育实践之本质有明白的概念,教育理论关注实践的目的恰恰在于此,在于形成“对实践的知识”。这是“走到教育实践之中”的前提和基础。这显然是“思”的事情,绝非简单易行。“知识即美德”,教育理论关注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一种道德重负。它拒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任何失重行为。  相似文献   
49.
基于一种理性的反思,《乌托邦的大学》批判了大学中盛行的工业化、专门化、哲学多样化、政治与社会的同质化等现象及其后果,并审慎地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大学的构想。然而,该书用意却不尽于此。《乌托邦的大学》中贯注了一种"古希腊三哲"的遗风,充满了对苏格拉底式的探寻真理的热爱。以"乌托邦"为名实则促使大学人对大学的Idea的理性沉思与热切希望。在此沉思和希望中,大学人实现对自身的反思与精神的升华。《乌托邦的大学》重启大学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与特有品性的坚守。  相似文献   
50.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