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2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无机盐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与组织兴奋性、收缩性有关。而目前对阳离子研究较多,有关阴离子的研究较少。作者研究不同组织(血液、组织间液、肌肉)和不同肌肉在运动疲劳时Cl ̄-的变化,并探讨和疲劳的关系。结果表明:运动疲劳时,Cl ̄-:除股直肌外各组织均升高并具有显著性;血液和心肌升高,股直肌降低,臀浅肌尤变化;血液、组织间液、股直肌升高,心肌、臀浅肌无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上海世锦赛比赛录像、官方公开的技术统计资料、比赛现场的调研等方法,对我国女子水球队在2011年上海世锦赛决赛中的技术状态以及延伸出来的体能状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队要取得好成绩所需的体能储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在上海世锦赛的赛前有较强的体能储备;在比赛中存在体能分布波动较大的现象;在各能代系统的匹配中,糖无氧供能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议,在备战2012年奥运会时:(1)进一步增加体能储备;(2)在进一步提高有氧供能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糖酵解供能的训练;(3)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能分配的能力;(4)提高"临门一臂"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糖酵解供能真假超量恢复区间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超量恢复规律鲜有成功应用的报道,是理论还是实践出了偏差? 为此,文章将通过对真、假超量恢复区间的研究,初探供实践之用的恢复理论.方法:大鼠147只,随机分21组;造模1周后,游泳训练2周.按36h超量恢复区间连续在训练后即刻、休息36h取样.结果:超量恢复组①心脏:前6×36h区间适应期、正叠加,第7区间极限,8-9区间负叠加过程;②肝脏:前4区间正叠加,第5区间极限,6-9区间负叠加过程;③肾脏:前4区间正叠加,第5区间极限,6-9区间负叠加过程;④糖酵解供能:前4区间正叠加,第5区间极限,6-9区间负叠加过程.结论:①超量恢复区间含正、负叠加过程,即真、假超量恢复区间;②负叠加过程的发展终导致过劳死发生,正、负叠加过程的转折点为生理极限.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实验,对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动态心率、血氧饱和度、"极点"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亚住高训"模式对"极点"等指标的影响及其提高中长跑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及运动成绩的新途径.方法:对8名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6周"亚住高训"实验研究.测试实验前、中、后期的12分钟极限跑、运动中心率、运动中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划分12分钟极限跑中机能变化相对应的"极点"等指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前、中、后,12分钟极限跑成绩、最大摄氧量、运动中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呈现有利于有氧工作能力提高的趋势,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亚住高训"实验后,运动员赛前训练12分钟极限跑的"极点"及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第二次呼吸"时间延长、"终点冲刺"时间增加,部分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12分钟极限跑成绩,对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有积极影响.(2)运动中通过心率、血氧饱和度实时检测,能够反映运动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等指标的变化规律.(3)"亚住高训"交替训练能对12分钟极限跑过程中"极点"第二次呼吸"终点冲刺"及其持续时间的分配进行干预,有助于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恢复能力的可训练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践运动中恢复作为训练课的从属部分,成为进一步冲击新的体能极限的瓶颈。能否另辟蹊径?将恢复作为训练课的主导内容!方法:大鼠147只,游泳训练2周。按36h超量恢复区间连续在训练后即刻、休息36h取样。结果:①血乳酸、血糖、血尿酸纵向比较;恢复幅度在前5区间呈增加趋势;②肝醣元:训练即刻组前6区间逐步上升,6×36h达峰值。恢复组前5区间维持在较高水平;③肌糖元:训练即刻组前4区间逐步上升,4×36h达峰值。恢复组前5区间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在小周期训练中,机体的恢复能力具有可训练性。  相似文献   
16.
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了,关于疲劳的生理机制主要有:体内能源物质“衰竭”学说、乳酸CO_2等代谢产物的“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学说等几种假说。当任何原因使连续的身体疲劳不得恢复时,即可产生过度疲劳。根据原因不同,可分为体力性,心理性、病毒性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是一种特殊的病理现象,它对人体的体能、精神、免疫能力等方面均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早期正确地区分和判断过度疲劳,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防止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疲劳?疲劳机理何在?这是一个已经有一百多年研究历史的课题了。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疲劳再次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常科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有关疲劳机理方面的研究,国际上分为两大学派。两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疲劳发生的部位和疲劳的理论上。苏联学派认为:无论是体力或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层保护性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18.
在短时间剧烈运动时,乳酸是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加速乳酸的消除,我们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通过促进草酰乙酸的合成来加速三羧酸循环的疲劳消除剂。 经人体实验证明,此消除剂对消除乳酸的堆积有明显的效果(P<0.05),起到了加速乳酸氧化的作用。因此,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绪言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运动员某些环节的肌肉常出现发作性、持续挛缩现象。一般认为这是肌肉痉挛(抽筋)的结果。有关痉挛的机理,至今仍然是人们十分关心的课题。虽然各国学者也曾提出过:“兴奋性的阈值降低”论、“胆碱脂酶不足”论、“局部缺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疲劳机理及其发生的部位问题,长期以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过去对疲劳的探讨或从宏观出发,基于整体水平去研究;或采用离体的神经—肌肉制备,从某些环节去研究;或使动物处于麻醉和截瘫状态,从特定环境去研究。因此,对疲劳发生部位各有见解,众说纷云,认为肌纤维、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中间神经元之突触、皮层中枢以及肌肉或其它感受器等都可能发生疲劳。总之,上起大脑皮层下至外周装置都被认为可能是发生疲劳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