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31.
博士生学习年限长短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的博士生学制规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征;实行弹性学制、自行确定博士生修业年限已成为高校的共识和普遍性做法;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平均学习年限已从十年前的三年半左右延长到目前的四年半左右,博士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已经普遍延长。据此,将博士生基本学制调整为4年,进而完善博士生管理规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符合当前我国博士生培养和管理的实际,是促进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塔芭芭拉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在博士生学习年限方面的具体规定与做法,建议我国高校在博士生学习年限规定方面,充分考虑学科差异,设定弹性区间,结合关键节点做好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33.
结构决定质量,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结构和类型结构现状,发现博士在三级学位体系中的占比偏低、部分省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学科结构对需求的回应不足等是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基于此,提出有质量地扩大博士学位供给、切实发挥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省级统筹功能以及充分尊重培养单位的学科调整自主权三点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4.
一个冷清的意义视界:非主流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致力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研究。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异口同声"争创一流"的潮流中,董云川教授带领高等教育学科的一批师生开始了聚焦于高等教育非强势群体的系列研究,其中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生存发展专题、高等教育情景中的民族专题、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专题以及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专题等,相关成果不断涌现。最近,董云川所撰写《非主流高校的生存策略:一个亟待关注的高教研究视界》于2007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发表后,很快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国青年报》引用该文观点并综合了课题组实证调研内容在2007年11月28日以较大篇幅刊发了《贫困地区高校发展面临边缘化困境》一文,观点迅速被多家网站转载。该文提出的"非主流高校"概念由此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为了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关注这些高校的生存问题,进一步明晰深化"非主流高校"在一个国家和谐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董云川教授邀请了其研究团队中具有不同代表性和研究特长的成员做客本刊"教育学家茶座",就此问题从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法、教师发展、后现代等视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5.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释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作用及内在关系,明确了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建设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时代任务,提出了重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就业优先战略,并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文章从我国工程领域教育发展的脉络开始,着重论述为什么终身教育对工程领域意义重大,并就工程领域终身教育新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6.
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热点问题。为多层面、多角度了解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情况,本研究围绕《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7项自主权,首次采用问卷方式对1221名本科院校校级领导者主观感受的办学自主权充分性、期望值、满意度进行调查。差异检验和满意度-期望值匹配分析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自主权、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自主权、财产管理与使用自主权落实充分性不足,其中,校领导对前三项自主权的满意度远未达到期望水平;省属高校校领导对7项自主权的总体满意度相对不足。建议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健全有关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及制度体系,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到底;充分认识办学自主权的相对性和时代性,完善高校内外部监督体系和自主自律机制,提升高校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37.
对我国高校分类管理中几种典型的分类法进行溯源发现:我国按照高校的学科门类、隶属行政部门、是否为重点大学等维度所作的院校类型划分,属于中央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国家宏观管理与发展需要形成的事实性分类。这些分类具有维度单一、层级色彩较强、类别划分不足、分类与资源叠加等特点,导致高校办学的趋同化。在我国现今的高校分类管理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探索了区域性的高校分类体系与分类管理办法。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支持举措,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实施效果并不佳。未来要使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真正落实,一是突出分类、弱化层级,二是科学分类、明确标准,三是政府引导、高校选择,四是差异配置、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