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3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陈锐  傅荣贤 《图书馆学刊》2012,34(5):125-127,130
有关我国现存第一部图书馆学专著《麟台故事》的序跋共有11篇。在对这11篇序跋作以简介的基础上,分析各篇序跋在揭示该书形式和内容信息方面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02.
信息异化植根于社会形态变迁之中,关涉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可以从人适应信息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控制信息异化.就人自觉适应信息社会而言,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行为动机,恐惧,特别是信息恐惧,无疑应该受到关注.信息恐惧管理和信息恐惧的整合功能蕴含着信息主体在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过程中,自觉控制信息异化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倾向.政府等外部因素应利用信息主体的这一内在基础,由控制信息异化的主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基于信息恐惧管理和恐惧整合的自觉发生、发展过程,一方面,应确立并宣扬一种尽可能以信息生态平衡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信息观;另一方面,提供“信息社会契约化”发展平台,促进公共信息领域的民主化、契约化,以其强大的统摄力、控制力控制信息异化.  相似文献   
103.
《隋书·经籍志》的编撰在我国目录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里程碑式意义,对其编撰思想进行研究,不但能探明其成书规律,推究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思想脉络,更能为“图书馆学中国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古代图书馆在文献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现实层面之外,还要将图书馆的具体文献工作“进之于道”,积极参与理想人格、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态的三重建构,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图书馆学思想的理想景观.  相似文献   
105.
针对现有秦朝官府藏书研究的不足,分析了秦朝官府藏书的来源及其藏书处所.并从“中”、“外”两大藏书体系的角度,重点讨论了作为“外书”的秦博士藏书的基本情况.最后指出,秦博士以图书为手段以“通古今”为职志,而文吏以档案为手段以从事具体行政公干为目的,从博士与文吏、图书与档案的此消彼长中,可以考见秦王朝“以法治国”的行政本质.  相似文献   
106.
107.
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历史学宿命及其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荣贤 《图书馆杂志》2002,21(10):18-20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目录学在和历史学的结合中丧失了自己的研究本体,导致研究成果多局限于认知层面,不能提供独特的意义创造,认为古代目录学要想取得质的飞跃,必须首先从历史学中还原出发,建立独立的学科规范。  相似文献   
108.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目录学史的研究就是通过对一批经典书目的确定和诠释而实现对目录学史诸现象之分析、归纳与描述的。对什么是“经典”的重新认定可以获得不同的目录学史叙述对象;而对“经典”的重新诠释可以获得不同的叙述结果。这两者彼此促进,势必对目录学史的面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呈现出迥别于往昔的目录学史样式。  相似文献   
109.
中国古代图书馆史研究的叙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关于中国古代图书馆史的叙述框架是以历史性模式和背景化模式为主线的,这固然充分顾及到了图书馆发展的社会意义和历史真实,但也导致图书馆史研究的"他律化",整个图书馆史因而也被叙述为一部只有意识形态观念变迁的思想史.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模式作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史研究应该回归图书馆本体,研究的焦点应该定位在历史上各个不同类型图书馆关于文献之收集、整理和使用之上.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课程应该教什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科史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强调学科史本身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局限在认知的层次上回避意义创造和价值揭示。就《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而言,其具体教学内容应聚焦于三大方面:第一,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是如何适应并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从而从学科角度为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征提供独一无二的解释和说明。第二,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在当代中国图书馆学中的历史延续和时代更新中应发挥什么作用,从而基于民族本位立场,消解晚清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取向。第三,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对于世界图书馆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从而为世界图书馆学研究贡献自己的智慧,确证中国图书馆学并不只是欧美中心之外的一种边缘化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