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41.
对报业集团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媒介组建集团的过程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当年由新闻出版署出面 ,由浙江日报坐东 ,召集了 10家国内主要报纸 ,除《光明日报》外 ,其余都是各省市党委机关报 ,在杭州召开首次关于报纸集团化问题的研讨会。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个报业集团 ,会议只是进行有关思想、政策和方法的探  相似文献   
142.
街上为什么要设专卖店?就是要独树一帜、求个性,专卖某种名牌,进了这个店的商品有身份,价码高。报上的好栏目就是好稿的专卖店。你要当名记者,你的稿子就要想方设法挤进名栏目,记者要学会利用栏目的名牌效应提高自己稿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写稿水平,向高标准看齐的过程。 人民日报二版的《权威发布》开办已经1个多月,过去主要发布各部委的权威消息,2月16日首次发布了一条地方消息《黑龙江冬季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开了地方记者在《权威发布》栏上稿的先例。其实,这条消息10天前就收到了,原题为《黑…  相似文献   
143.
一、信息定格———新闻是流动中的一瞬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  相似文献   
144.
文章五诀     
梁衡 《新闻知识》2003,(11):17-17
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术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如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杂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衬之法,反串互换之法。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这是取行云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之意。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人看;形式死板,没有变化,也没有人看。  相似文献   
145.
文章五诀(5)     
梁衡 《传媒》2002,(3):44-45
第三章 理字诀的运用 文中有理,天经地义。 理主要是作用于思想层次的。写文章总要给人一点新思想,总要讲出一定的道理,没有新道理也要能从新角度阐述一点大道理。这样你的文章才有灵魂,让人知道你是本着一个理来讲话,是在引领读者寻着光明前行,或向着一座无限风光的高峰攀登。这样的文章才有骨头,才可信,才能立起来,现在文章中的运用有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6.
梁衡 《传媒》2002,(12):41-42
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打开报纸,一篇文章读后心中了无痕迹,或者虽有一点痕迹,但印象不深。这可以从多方面找原因,如主题不鲜明,新话不多,语言不美等。但有  相似文献   
147.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相似文献   
148.
近读一篇谈烈士后代赵一曼之子境遇的文章,暗吃一惊,阴影在胸挥之不去,并生出许多关于家的联想。  相似文献   
149.
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0.
说经典     
经曲经得起重复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副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