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现实、重今生。现实是历史的传续,今生是往昔的延伸,因而中华民族也就特别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正是这种文化精神的生动诠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当数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92.
两汉时期图书馆的设立与发展,是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但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各有侧重,难以全面,故写就此文,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93.
两汉时期出现了一些智能超群的神童,他们具有记忆力强、反应敏捷、求知欲强、品德高尚等特点。神童现象的出现离不开个人的勤奋努力,更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及社会激励机制有关。这些神童对其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两汉时期开始,孔子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思想家而逐步走上神坛,演变成充满奇异怪诞色彩的神灵。究其主要原因,是两汉时期谶纬之学的盛行。谶纬之学的核心是一些儒生们为迎合统治者的需要,鼓吹天神意志,强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孔子从此步入神庙,成了神圣,而不再是“人”。  相似文献   
95.
墨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之一,它在秦汉以降,日渐衰落,以致几成绝学,挖掘其中的宝贵财富,成为今日学者的应负责任。  相似文献   
96.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97.
我国是一个注重历史传统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史学的萌芽,最初的历史知识是通过瞽史口耳传承的。西周时,史官有了明确的分工,史巫分离。两汉时,史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东汉时出现了修史机构——兰台、东观,出现了史馆组织的萌芽,但未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98.
先秦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嬗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由简单的记事向复杂的写人发展;(二)人物类型由上层逐步向下层扩展;(三)作者感情由隐而显;(四)风格由简朴、单一向纵恣、多样发展.  相似文献   
99.
《帝王略论》记录了李世民与虞世南对历代帝王为政得失及君德素养的讨论,其中卷二涉及对两汉时期14位重要帝王的评价,通过比较来判定其政绩高下,这些论断语言平实,观点中肯,体现了唐初政治家的历史卓识和政治智慧,值得研究者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00.
现有文献表明,先秦两汉间对《木瓜》一诗的评论,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为"藏愿"说,二为"苞苴之礼"说,三为"美齐桓公"说,四为"下报上"说。而对这四种说法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与《诗》义丢失——重建的过程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先秦两汉间,《诗经》的诗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木瓜》的诗义进行探析,不仅能具体地了解《诗》义变化的过程,也能理解《木瓜》诗义变化背后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