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2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群体心理学视角下的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的社会理论,与历史上诸多的社会政治事件有着复杂的联系。它具有强烈的反现代化倾向,以大众为诉求对象,追求一种以理想的传统生活为蓝本的远景心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民粹主义常常依赖道德感召和精神动员,而在其道德宣传背后,隐藏着一个以群体心理为特征的精神世界。从心理上看,民粹主义是典型的群体心理反映的结果,反映了转型社会中从个体到大众的心理变迁;它的批判精神与非理性倾向实际上是破坏性、精神统一性和冲动易变性等群体心理倾向的集中表达。  相似文献   
102.
现代社会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形势下,法治与德治并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从来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没有法治支持的德治,是无力的德治;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则是没有根基的法治。只有把德治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社会。  相似文献   
103.
理解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育心理学层面上,理解的基本原则有:理解的普通性与主体的个体性相统一,理解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现实性与历史性,阶段性与循环接力性相统一,理解的主体和对象共时空,离时空,理解的稳定性,语言性,创造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104.
月满西楼     
十月的阳光下,84岁的奶奶打开了那只锈迹斑驳的黑漆木箱,取出了一套古老得几近朽烂的工具。母亲说那就是人们传说的奶奶的绣案。奶奶抖开一段水样的白绫,熟练地张在绣案上,然后对着阳光眯起眼睛,一根黑色的绒线准确无误地  相似文献   
105.
恶性肿瘤是多基因参与的一类复杂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环境因素是大多数肿瘤的病因,但暴露于相同环境的人群只有少数个体发病,提示个体的遗传易感因素起重要作用。许多年来,肿瘤领域的科学家在寻找肿瘤遗传易感基因方面进行了大量卓越的研究,相继发现了一些高外显度的肿瘤易感基因(先天性突变基因)。然而这些易感基因只在某些罕见的家族性肿瘤中出现,而绝大多数常见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等并不存在特异的先天性突变基因。那么什么是大多数常见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这个未知问题已成为肿瘤学乃至生物医学领域积极探讨的基本科学问题。近日,记者采访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林东昕教授,请他介绍了遗传因素对于肿瘤预防和治疗方面的重要影响。林东昕教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同时兼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研究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肿瘤免疫等基因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面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2006年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林老师为第一完成人的"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106.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六种依据、两种马克思与两种倾向。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注重两种倾向-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于适应与发展应成为心理考察的基本对象,并最终落实在对心理机能的评估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平衡说”,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心理机能上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07.
教师个体性知识的建构需要教师从改变自身内部环境做起:一是养成知识生产者的角色意识,完成从服从者向创新者、从教书匠向研究者、从孤军奋战者向合作共享者的角色转换;二是主动学习外界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内在化和外在化,教育经验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实现外界知识向个体性知识的转变;三是培养反思能力,需要教师从多种视角并立足于实践进行反思以巩固个体性知识。  相似文献   
108.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个体性为原则的体制化教育,包括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知识普及课程等要素,心理评估、心理普及教育和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基本任务,这三项工作互相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反馈--支持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反映着个体关怀的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贯彻.  相似文献   
109.
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但是人们对它的一些根本性的认识与研究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文章从美的主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了人作为美的认识的主体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又从美的个体差异性的表现说明了这种差异性在认识美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最后从美的社会性这三个方面出发,进行分析论证,肯定美作为个体感性认识的存在。由此来肯定是个体的人决定了美的存在,美的主观性必然占据着美感意识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0.
价值取向个体性与价值取向集体性相对,因价值取向集体性的导向认识,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价值取向个体性的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积极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大学生价值取向个性内涵、表现及成因的分析,论述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个性性倾向的现实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