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2909篇
科学研究   155篇
各国文化   66篇
体育   143篇
综合类   137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7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275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25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0 毫秒
51.
52.
司马氏家族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学。  相似文献   
53.
以描写中国农村生活、体味中国农民疾苦而闻名于世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赛珍珠对中国知识分子同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她为其设计的人生定位,也是她苦苦挣扎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张力之下的最佳选择。然而这样的平衡是短暂而脆弱的,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往往成为她最终的精神归宿。结合她于1933年发表的题为《新爱国主义》的演讲,仔细分析其代表作《同胞》,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海归派”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4.
1985年以后,“朦胧诗人”逐渐引退,“朦胧诗”的单向度写作已经不再为更年轻诗人所满足。随着国人艺术观念的解放,诗歌写作风格也日趋多样。以时间为标志的“第三代”、“70后”、“中间代”、“80后”和以作品价值取向为标志的“知识分子写作”、“民间立场”、“下半身”等命名相继出现;各种写作潮流之间分野日益明显,并引发多次论争;民刊的日益兴盛与互联网的出现,使诗歌写作和发表打破了以前官办刊物的垄断地位。这一切,使近20年来的中国诗坛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55.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体制的重大变革之一。科举制的废除给清政府的统治带来了严重后果。它不仅对政治权力结构和政治运行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它造成了传统士绅的转变,促使新式知识分子的群体和近代新军的兴起,动摇了清统治的根基,加速了晚清的覆亡。  相似文献   
56.
王金坪 《收藏》2016,(11):98-107
在“文革”的特殊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如处炼狱。对那段日子,李可染先生后来只字未提,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回忆里找到关于他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57.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58.
有学者专门对“文化大革命”期间作家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思想改造运动驱使和政治斗争需要。知识分子从身份到思想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根据其精神形态可以区分为虔诚型知识分子:无论受到怎样的批判和打击,从来都没有动摇对党、对毛主席、对文化革命的崇敬和信任;苦闷型知识分子:面对政治风暴,表现出难以排遣的哀怨与愁闷;中间型知识分子:对党的忠心依旧,但面对迫害,不满与无奈之情时有表露;抗争型知识分子:在批判声里,为捍卫真理、坚守人格,选择宁折不弯的抗争。“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剥夺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加快了推行集体创作方式的步伐,文学创作变成只需要技巧,而不需要思考。“如果说‘思想改造’是从思想上消泯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深入生活’是从创作源头上取消知识分子的个体活动空间,那么‘集体创作’则是从创作方法上切断知识分子的诗意继承,完全将文学纳入政治宣传的传声筒行列,甚至有点半军事化的色彩。”  相似文献   
59.
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曾经火热荧屏,其扎实的剧本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戏剧性的情节设计、生动的人物形象、精良的制作质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显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平无战事》并未拘泥于传统历史剧对严肃的主旋律主题表现与概念符号化的“高大全”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另辟蹊径,将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与历史的真实性相结合,做到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振。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桀骜不驯又满身正义的方孟敖、严谨精细又忍辱负重的崔中石、满腔理想又悲观犹疑的梁经纶、兢兢业业又传统严厉的方步亭、正直果敢又忠于信仰的曾可达、见风使舵但又真性情的马汉山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位老者虽然戏份不多但足够抢眼,他就是焦晃扮演的燕京大学副校长何其沧,具有民国知识分子典型的两面性,集东方的传统性与西方的现代性于一身。  相似文献   
60.
虽然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出现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但在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前,并未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笼统地视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帽子,是在中共"八大"戴上的.只不过,反右派运动之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提法被广泛使用,并且强调知识分子属于"剥削阶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