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修订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如何在将要修改的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公益诉讼作出规定,应是行政诉讼法内容修改的重要部分之一.在通过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主体资格、程序保障等方面进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设计行政公诉条文的立法理由与设想.  相似文献   
12.
13.
民事公诉制度是指通常以公诉机关身份出现的检察院,为了维护特定情形下的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重要权利,以原告的身份提起民事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是对支持起诉原则的扩展,是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实体主体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出发,解释了我国确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非现实性,国家控诉权与被害人权利保护之间的平衡、从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出发就如何满足被害人的复仇情绪和获得赔偿的愿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活动具有社会危害性和私人侵权性的双重属性,并进一步从人权保障的理念角度提出私人侵权性先于社会危害性的理论。进而就如何保障被害人充分参与到刑事诉讼中来提出若干建议,并论证了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公诉制度是一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式诉讼模式的建立要求控辩双方的平等对抗,围绕这一要求,中国公诉制度应当重构:公诉人在法庭审理中的角色仅仅为控诉职能的行使者;完善起诉裁量制度赋予检察官应有的自由裁量权;构建一体化的检警关系模式;建立预审法庭行使审查起诉权;借鉴起诉书一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检察权性质是司法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探讨。然而从检察权性质之争议入手,就能深入分析各种观点之利弊,从而结合检察权自身特点,明确其以公诉权为核心,并根源于行政权的特殊属性。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6,(3):98-105
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总体适用率不高,容易陷入越"适用难"越"难适用"的恶性循环。相关法律粗疏、主导权分散、社会公众的偏见以及实施机关对舆论的顾虑共同导致了刑事和解的适用难。化解这一难题,应确立刑事和解的主导机关,防止"多龙治水"导致的不作为后果,并细化适用范围和适用步骤等,以发挥刑事和解在公诉案件中的价值功用。  相似文献   
18.
被害人在世界各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但是,被害人在各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开始加强,保障被害人权利成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重要方面。兼顾被告人与被害人双方利益并力争使之平衡,对被害人的保护并不必然赋予其公诉案件当事人地位是共同理念。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刑事公诉案件中控辩双方在庭审前故障隐瞒重要证据,在庭审时突然袭击对方,使对方不得不申请庭延期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种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又是合法的,但我国目前的这种立法体例又与我们要求提高庭审效率,排除法官预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庭审改革目标相违背,在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如英国,美国和香港地区,以及大陆法系的日本在刑事案件的庭审中却是不允许一方利用隐蔽的证据突然袭击对方,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立法上都有一套完整的证据开示制度,这种证据开示制度确实也起到了提高庭审效率,排除法官预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诉讼基本原则的作用,我国在立法上应当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证据开示制度,赋予控辩双方庭审前的知情权,禁止庭审中的突袭,以实现提高我国刑事公诉案件的庭审效率,防止法官预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诉讼基本原则的庭审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公诉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察机关衡量案件能否进入审判阶段的一个判断依据,因此其标准的高低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热点。两大法系的主要法治国家在公诉证明标准上有着科学而条理的阶段性、层次性,而我国在公诉证明标准上则一直是坚持公诉证明标准与法院的有罪判决标准一致,因而诟病诸多。本文即是从这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以求重建公诉证明标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