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2014篇
科学研究   249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44篇
综合类   133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5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铀裂变的产物之一氪90(_(36)~(90)Kr)是不稳定的,它经过一系列衰变最终成为稳定的锆90(_(40)~(90)Zr),这一系列衰变是().  相似文献   
102.
M 马马虎虎(吗吗糊糊)满座风生(坐) 满满当当(荡荡)漫不经心(慢) 漫上不漫下(谩;谩)漫天遍野(满) 漫天要价(瞒;讨)慢工出细活(货) 慢条斯理(漫;丝;礼)瞒天大谎(漫)  相似文献   
103.
从编辑的角色定位谈青年编辑的素质培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社会学的角色定位理论为基础,从道德修养、公共关系、市场经营和综合决策等4个方面论述编辑的角色定位,分析青年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4.
明清时期屡有记载言发现唐代秦贯所撰《郑崔合袝墓志铭》,对此墓志铭的真伪及墓葬主人与《会真记》、《西厢记》原型人物的关系,明清人莫衷一是.本文对明清时期著录、记述《郑崔合袝墓志铭》的相关金石、文史资料进行了梳理与考辨,认为此墓志铭应为真,由于墓葬主人姓郑、姓崔,他们被附会成《西厢记》的原型人物.至于此墓志铭异时异地屡屡出土、墓葬主人名讳不同,则是在《西厢记》的巨大影响下人们对此墓志铭作了复制、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介绍画法几何中判别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相交时可见性的一种新的判别方法——“投影性判别法”。该方法简单,判别和作图的效率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可见性”判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戴风雷 《班主任》2007,(6):8-11
我是南京市六合区一名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28年前,我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做一名乡村小学教师.这些年来,我兢兢业业,默默地做着一个教师该做的一切,慢慢地体味到:当年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门职业,更是我一生为之魂牵梦绕的事业--神圣而崇高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07.
108.
高校如何构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新机制,努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本文从"目标同向,合力育人"的视角探讨了"以党校为阵地,强化教育,全员育人,扬起‘龙头’效应;以支部为抓手,深化教育,全程育人,发挥‘火炉’效应;以班级为平台,全方位育人,凸显‘载体’效应,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证明,它对加强和改进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理顺关系,分清职责,上下互动,促进育人功能到位,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百合在我国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吉庆祥和之物品,含有"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意.它的地下鳞茎由许多肉质鳞片抱合而成,有百片合成之意,故得此名.  相似文献   
110.
李兆生 《武当》2004,(1):44-45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当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建设社会人生的今天,那些古老神圣的话题,仍然回荡不已。探索通向宇宙深处的神奇力量,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以及越来越强烈的回归自然的追求。悠久的传统东方文化给予人们智慧的启迪,使人们孜孜不倦地回味和思考,而社会物质文明的长期发展,也使人们得以从生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