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太史公书》即《史记》,是历史化的结果,然而其本身却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书中体现了因情生事的创作原则,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理想。从这个方面来说,《史记》实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正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  相似文献   
13.
【例1】《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的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讲评】此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要求回答?..  相似文献   
14.
昔人已逝两千年,今日捧读《史记》与《报任安书》,遥想当年,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景仰之情,唯有司马迁赞美孔子的那段文字可以形容:"《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太多太多,那是一份份多么厚重而珍贵的馈赠啊!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用他全部的生命,“述往事,思来者”,谱写了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太史公书》。他在这部伟大的史诗里,以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睿认识,启迪着炎黄子孙的智慧,以他是是非非的正义裁决,滋育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司马迁的一生遭际是极其悲惨的,他既无辜罹受专制帝王残无人道的摧残,还备尝封建士大夫的诟辱讪笑;司马迁的一生又是无比光辉的,他的高峻浑雄的人格永远值得后人仰慕,他的名山事业赢得了全人类的普遍崇敬。“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司马迁用《太史公书》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坚过金石的不朽丰碑.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本世纪初,《史记》"太史公曰"的研究已经有了20的历史了,它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问题,学人陆续发表了不少的文章,或宏观把握,或微观探析,综合论述了"太史公曰"的方方面面。但也有不足,如关于"太史公曰"的篇目、体例、文学性等问题,还有待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太史公曰”形式上仿自《左传》的“君子曰” ,但在《史记》中发展成为系统的史论 ,却是司马迁的首创 ,其内容丰博 ,观点鲜明 ,体例于统一之中有变通 ,表现了司马迁的宏阔气度和无限的创造活力。可以说 ,中国传统史学 ,由于司马迁创造了史论体系 ,才使得历史编纂成为真正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18.
《左传》“君子曰”与《史记》“太史公曰”虽然都是史家对所录历史的感悟与看法,但二者在策略、主旨、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太史公曰”对“君子曰”评论模式的突破,对我国史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篇末"异史氏曰"既承袭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又独具特殊效用,或发唱惊挺,或寄慨良深,或补充叙述,实是其篇章结构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界对这一曲终奏雅的艺术形式虽有所论及,但褒贬不一,终无确评,其中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之处,此文拟对之做初步的梳理及探究,以利于更好地评价"异史氏曰"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