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3443篇
科学研究   129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320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利红 《课外阅读》2011,(12):122-122
课间操时,班长拿着上个星期的分数统计表,走到我跟前,假无奈的说:“老师,上个星期又是小蕊她们那一组扣分最多,看来这个小组评比制度对他们的触动不大,是不是考虑换个方式?”  相似文献   
92.
当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家众星捧月般伺候,唯恐照顾不周,令其受委屈。表现在教育上则是一个劲地表扬夸捧,美其名日赏识教育。对于孩子的缺点错误则采取回避的态度。孩子犯错,淡化或护短,很少能正视错误,严厉批评教育,心怕伤着孩子。这种片面的教育方法还蔓延到学校。学校不敢或不愿严格管教约束学生,对学生只是迁就纵容。  相似文献   
93.
孙国平 《课外阅读》2011,(6):117-118
本文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阐述了小班化有效教学中赏识教育的意义。赏识教育从诞生来源方面看,是生命的体验;从教育角度看,是思想的集成;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从表达方式看,是语言的突破。呼吁广大教师用赏识的眼光善待每位学生,课堂教学将更加有效,学生的明天将更加灿烂。  相似文献   
94.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及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的评价都要有新的变化,传统的作业批语也受到了冲击,对教师的作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只是简单地划个对号或错号的批语历史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95.
《小学时代》2011,(4):48-48
一天放学后,我走着走着来到了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哇,好多的果树啊,到处飘着水果的香味。我在一棵档树下停住了脚步,抬头看着粉红粉红的桃子,好馋人哦!我怎么努力都是够不着,唉!  相似文献   
96.
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认识并赏识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运用赏识教育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却面临着一些困惑:赏识有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赏识是否就等于不批评?本文将针对这些困惑介绍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97.
张依芳 《福建教育》2005,(6A):59-59
人教版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课是《校园里的一处景物》,习作前,我布置学生:课间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学校操场的各种景物,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上课时汇报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98.
刚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对英语怀有新鲜感,当他们听到“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的时候,会产生兴趣,学习劲头很足。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推进,难度逐步加大,以及其它的一些因素,一些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就慢慢退去,甚至出现想学好英语的学生也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缺乏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赏识浇灌自信,培育自信之花。  相似文献   
99.
近来教师抱怨最多的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启而不发。”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主动:在教学中我也有同惑。不经意间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拴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当有人说:‘它会跑掉的。’可老农却十分肯定地说:‘才不会呢!这匹马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被拴在这个木桩子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得要从那木桩子上挣开,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蔫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更源于它自身用习惯打造的枷锁。由此,我想到了学生的“启而不发”。  相似文献   
100.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存在及价值能得到社会的承认,都渴望别人对自己赏识,后进生更是如此。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以多元智能观看待学生,特别是那类学习基础差且有较强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的后进生,真诚地爱他们,并在这基础上通过各种策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开发其学习潜能,使他们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