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教育   13030篇
科学研究   315篇
各国文化   107篇
体育   360篇
综合类   479篇
文化理论   77篇
信息传播   651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248篇
  2015年   544篇
  2014年   1241篇
  2013年   841篇
  2012年   917篇
  2011年   1260篇
  2010年   1084篇
  2009年   1057篇
  2008年   1200篇
  2007年   919篇
  2006年   729篇
  2005年   556篇
  2004年   497篇
  2003年   509篇
  2002年   461篇
  2001年   391篇
  2000年   327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集,是在日本任使馆参赞时完成的全面介绍日本的组诗,以诗纪史,综论古今,形式是竹枝词加注,具体内容主要是:概叙了日本从远古到明治维新的历史发展轨迹;介绍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奇习异俗;描摹了日本的自然风物,吟咏了异国山水情貌;讴歌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杂事诗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有助于了解异域,打破封闭意识,应充分肯定其功绩。  相似文献   
12.
昨梦芳洲采白藏.归期且喜故园春。(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 有的诗题点明送别之意,诗中出现“白蒴洲”这个地点。如:  相似文献   
13.
古代隐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隐逸有种种不同情形。分析隐逸现象 ,反思隐逸文化 ,可以看到隐逸之士在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诸领域 ,是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相似文献   
15.
百工是对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在工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百工是百姓的一部分,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百工爱民众,民众爱百工,于是诙谐有趣的百工诗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了558名10~16岁的少年运动员,结果表明少年运动员SAS均分为40.65±9.47,以SAS标准分50为划界分,16%的少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8.
张耒系“苏门四学士”之一,是结束北宋文坛、影响南宋文坛的重要作家。苏轼与张耒以诗神交。元You一朝,二人酬唱诗词,品评文史,相从最密。苏轼对张耒每多赞赏、关爱,曾以振厉当趋于衰陋之文字相勉,对之期以厚望。张耒亦敬师、尊道,为此不计祸福安危。苏、张交谊对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3种不同的方法所建立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其回归预测值的准确度均达到了99.26%以上,其回归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方差分析检验均呈无差异性,P》0.50水平.说明3种不同的方法所建立的预测模型的预测值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在3种建模方法中,均有评价作用,且其评价目的也不尽相同.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可依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建模方法,以提高体育预测研究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彭蠡波心弄明月,诗星入肠肝肺裂--试论白石的诗与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宋初,词还是被视为诗的辅助,传统的诗言志、词谴兴的分工俨然分明,而到北宋中后期直至南宋,随着词的地位逐渐提高,它成了与诗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这种分工观念也悄然发生改变,诗、词表达寄托功能开始倾向互渗互补,这一点在南宋文人姜夔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试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