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9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2005-13-1“郑和像”取自明刻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简称《西洋记》)第二十一回中的郑和绣像。第四十六回则详细描绘了他“头上戴一顶嵌金三山帽,身上穿一领簇新蟒龙袍,腰里系一条玲珑白玉带,脚下穿一双文武皂朝靴”的衣着装扮。邮票  相似文献   
102.
我国有很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唐、宋王朝时有了繁盛的海上交通。元朝时,海上交通更为发达。到了明代,我国出现了震惊世界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本姓马,字三保,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晋宁),回族,是伊斯兰教创  相似文献   
103.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后继者,没有使中国更加开放、更加富强?而为什么晚于郑和近百年的哥伦布等西欧航海家的远洋探险航行却揭开了西欧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序幕?这两个问题是学术界早就讨论过的:有主要从海洋意识、海权观念方面考虑的,也有主要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的。本文使用政治学中有关利益的理论,从目的与利益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相似文献   
104.
《上海集邮》2005,(10):7-8
2005-13J《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热爱祖国 睦邻友好 科学航海,2005-14T《南通博物苑》,……  相似文献   
105.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下图为一套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据此回答1~4题。  相似文献   
106.
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作为15世纪世界航海事业的启幕人,其航海壮举标志着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巅峰。之后,西方海洋文明的发展,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前奏。本文对15—16世纪中西海洋文明的外交、贸易、文化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在15—16世纪的世界变局中,为什么一直雄踞人类海洋文明前列的中国海洋文明,最后却被西方海洋文明取代,以期唤醒、促进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认识没有海洋文明的国家,是永远不能成为世界强国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7.
108.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启航驶往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引起了海内外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国的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高调的宣传报道。在长达几个月的众多护航报道中,涉及明代航海家郑和的内容普遍地、持续地、高频率地出现,郑和航海及与其有关的文化因素(以下简称郑和文化因素)成为护航报道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9.
近日,一个号称“明代郑和用过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上而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时的“奇谈趣闻”。节目上,鉴定专家们直率地调侃说:“如果郑和地下有知,肯定打喷嚏”;这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陶瓷史全方位的突破,太有才了!”  相似文献   
110.
糟了,今天学习《郑和远航》时,我把它上成数学课了。 《郑和远航》用生动的文字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教学中,我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学生默读、圈画后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