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9篇
教育   539篇
科学研究   37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9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Educating and communicat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is challenging. Researchers reported that climate change concepts are often misunderstood. Some people do not believe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have impacts on their own life. Other challenges may include people's difficulty in perceiving small or gradu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fact that overconsumption brings people power and recognition, people's weak connection to nature, and people's tendency to make emotional decisions and quickly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rawn from research, some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Well designed environmental messages could convince people that they can still reduce the scale of the phenomenon and could link mitigation actions to people's positive desires or aspirations, while providing local example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illustrated information. In mitigation education, some strategies (future education, reflective, experiential, socio-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and the community of change), jointly used, could correct the learners' misconceptions and lead them to action. In adaptation education, scientists and citizens could get together to choose a specific problem that may worsen with climate change, analyze it, and propose and implement adaptations. In the meantime, pedagogical strategies inspired by cognitive science could strengthen the citizens' skills: pos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decision-making, scenario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2.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广、地域差异明显等特征.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巨大,造成了人员的身心创伤,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教育经验,从政府重视开始,推动防灾减灾教育普及化、经常化和法制化;从基础教育着手,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员的培训,为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3.
目前,以心理韧性理论为指导的研究缺乏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过程的动态探讨。积极认知、应对策略、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应对压力情景的挑战而形成的,父母积极品质的影响和支持性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增强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应对经济压力的信心,家庭以外的因素则强调了社会支持所起的作用。这三类保护性因素与经济压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促进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也可能使其心理功能发生紊乱。提出了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4.
VUCA环境常态化对企业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智赋能成为新创企业提升企业韧性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选取长三角地区中小集成电路新创企业,基于关系网络理论,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数智化发展对企业韧性的影响机理,据此得出结论:数智化发展对新创企业韧性存在多重影响,数智化发展与网络嵌入有效提升企业韧性;在网络嵌入的两个维度中,本地网络嵌入与超本地网络嵌入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双重网络嵌入与企业韧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打开了数智化发展作用于新创企业韧性的“黑箱”,为新创企业应对不确定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证经验。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分析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的现状,探讨编辑职业韧性的培养策略。【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职业韧性量表,通过现场调查和网络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韧性。【结果】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总分为(56.93±7.36)分,得分指标为79.07%。职业韧性量表的3个维度得分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成就目标、调整适应、探索精神。【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职业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培养策略主要包括提升编辑成就目标水平,改善编辑调整适应能力和培养编辑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6.
高校特色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大学生的丈化素质教育和凸显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文化的素质教育价值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47.
我国南方地区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我国南方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将自然灾害造成的人、财、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文章立足于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应用抗自然灾害风险线性规划模型,来优化各行业抗自然灾害风险成本,建立抗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8.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切实可行的人工增雨科学技术体系和人工增雨规范化作业流程,以提高人工增雨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49.
水旱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几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文章着重对目前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以及现状进行了论述,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防汛抗旱体系建设中法规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程体系预案只会体系、宣传、保障体系中的经验和成效;对国家以及社会在防灾中所面临的新挑战做出了详细分析,并作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防汛抗旱的减灾能力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0.
葡萄是世界性水果,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我国的优质葡萄栽培区均在沙化区和埋土防寒地区,尤其在京津周围地区,葡萄栽培面积达3.5万公顷,冬春季节,为了埋土防寒,3.5万公顷葡萄园要进行2次土壤大翻动,在京津地区人为的制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沙尘源,严重地危害着首都的生态安全。同时,京津周围和西北华北地区也是冰雹、风沙、鸟、冻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风沙和自然灾害严重的制约了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