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志远 《高教探索》2013,(1):140-143
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探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发展影响因素,探索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调查研究表明,增强心理韧性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对压力和成功克服逆境有着积极作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生机制包含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因素,通过全方位发挥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能够不断提升其心理韧性,促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尊和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淮南市某大学316名大学生,运用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测评.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检验其作用机制.结果:(1)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自尊对心理韧性相关显著.(2)经路径分析发现,积极应对在自尊和心理韧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和积极应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较高自尊和积极应对的大学生较为自信,容易复原;而消极应对的大学生思维偏狭,更难复原.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复杂,在金融危机下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因此,有必要从职业韧性新角度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在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从多种途径提升自己职业韧性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4.
心理韧性是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一,它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机制,受个体先天气质、家庭、学校、社会及人际交往等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强化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营造良好家庭和学校氛围、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及加强心理教育和传授心理韧性的知识和技巧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5.
心理韧性作为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机制,受社会、学校、就业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影响,其提升策略应注重发掘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文章从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等不同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因素,提出了通过职业意识教育、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引入导师制、调动社会支持等途径,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使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采取问卷星线上的方式共得到1198份有效问卷。结果发现:1198份数据中无焦虑症状762人(63.6%),轻度焦虑398人(33.2%),中度焦虑30人(2.5%),重度焦虑8人(0.7%);女生在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学历、年级和居住地在焦虑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与焦虑存在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焦虑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7.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是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为了解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倾向的关系,对重庆市78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级之间成"马鞍形"发展趋势,心理韧性各维度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积极应对倾向弱于非留守初中生,消极应对倾向强于非留守初中生;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对其应对倾向有着重要影响,但家庭支持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留守中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探讨留守中学生心理韧性与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58位农村中学生(368位留守中学生和290名非留守中学生),完成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人际信任问卷并进行分析。结果:(1)农村非留守中学生与不同类型的留守中学生在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2)不同年级的留守中学生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显著;(3)积极应对在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韧性会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降低孤独感,而人际信任也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研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和谐,自我认知程度高,心态积极,学习工作目标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存在性别差异,但差异并不是都显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学习工作态度和学习工作绩效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学校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都应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抽取75名在校大学生完成每天2次、持续14天的日常知觉压力和负性情绪的密集型追踪测量,结果表明,情绪调节困难与心理韧性可以显著预测日常压力对负性情绪的动态影响。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越低,情绪调节困难对日常知觉压力影响愤怒情绪的调节作用越强。情绪调节困难对日常生活压力反应具有损害作用,心理韧性水平高者在面对压力时会改善情绪调节困难造成的愤怒情绪。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若干相互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因素.高校贫困生心理矛盾的成因可从客观(社会、家庭及教育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体心理素质)两方面加以探讨.文章就贫困生心理矛盾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教育引导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家庭贫困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高校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扶。通过分析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以及他们思想和心理状况,并结合广药生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提出如何做好家庭贫困学生工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CL—90、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嘉应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306份有效问卷进行对照研究。结果:SCL—90各症状因子贫困生高于普通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方式的自责因子有显著差异;应对方式与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显著相关。结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需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14.
家庭贫困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高校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资助,而且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扶。通过分析高校家庭贫困学生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以及他们思想和心理状况,并结合广药生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提出如何做好家庭贫困学生工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生活压力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正相关,贫困生的生活压力与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业环境和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创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创业韧性是创业者心理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通过构建以创业环境为自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以创业韧性为调节变量,以创业绩效为因变量的理论分析模型,把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大学生创业者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创业环境能显著预测创业绩效;自我效能感在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创业韧性在“创业环境—自我效能感—创业绩效”关系链的后半段路径发挥调节作用,且高水平创业韧性调节效果更为显著。研究还从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者自我效能感和增强创业韧性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灾难事件虽然会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身心创伤,但也会不同程度地激发他们内在的复原力,发展出对抗灾难的勇气和智慧,并让他们获得自身的成长。汶川地震灾后,青少年的复原力能够直接降低PTSD,提升自尊,发展应对技巧和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激发灾后青少年复原力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四个层面促进危险因子、压力事件与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因此,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建需要强调"优势为本"以及赋权的价值理念,坚持人与环境互动的运作框架,灵活运用多学科的工作方法,实施在地化和文化敏感性的心理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叙事研究为基本方法,以个体心理特征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为基础,通过对6名高校优秀贫困学子的叙事,分析高校优秀贫困学子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贫穷”的积极认知和建构、以“学业成就”为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由“改变命运”驱动的顽强生命力和以“自我成长”为目标的持续奋斗。高校贫困学子的心理资助,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运用认知重评策略培养积极认知、引导并塑造积极情绪、通过榜样宣传激发内在生命力以及搭建实践平台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助困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导生制在高校助困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基于高校双困生的现状,根据导生制的特点,对其在高校助困工作的应用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弹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晓倩  麻彦坤 《天中学刊》2011,26(1):136-140
遭遇困境仍然发展良好的个体被认为是具有心理弹性的。心理弹性研究经历了保护因素的确认、弹性形成机制的探索和心理弹性干预三个阶段。心理弹性研究主要有以变量为中心和以被试为中心两种范式。操作性定义难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分散是心理弹性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今后研究取得进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