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5754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67篇
体育   100篇
综合类   228篇
文化理论   53篇
信息传播   73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676篇
  2010年   527篇
  2009年   529篇
  2008年   619篇
  2007年   444篇
  2006年   424篇
  2005年   358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2.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生存境遇说。它认为人的实存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境遇中的存在,人并没有选择他的那种特殊境遇(在其中发现自己“存在于世”),但是他发现自己受到一个陌生而敌对的环境的压制和包围。人的境遇的界限不仅是一种物理性质的界限,而且也是一种心理性质的界限。在某种情绪中人不仅觉得自己是一个他周围环境的因犯,而且觉得受自己变化的情感的限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103.
杨剑龙:今年是鲁迅逝世70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25周年,国内外都有一些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活动。鲁迅及其作品已成为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遗产,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除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都有一些有影响的鲁迅研究学者与成果。今天我们来讨论鲁迅,作为对于鲁迅的一种纪念。大家读了很多鲁迅的作品与研究著作,我们是否可以就如下几方面展开讨论:我心目中的鲁迅;鲁迅的精神世界;鲁迅的世界性意义;鲁迅研究的拓展。大家可以直抒己见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04.
徽州多名宗大族。宗族活动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察徽州的宗族,其实就是考察徽州社会。以清末民初祁门西乡云村捐监生李邦福杂记手稿为中心,对李氏世荣堂宗族活动的粗浅研究,以期由个案资料的挖掘为更深层次的共性研究提供些微参考。  相似文献   
105.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作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 ,但实际上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表现人们的“生命意识”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鲁迅的《野草》看似是一些随时而发的、零星的“小感触” ,却是鲁迅在经历了 40多年的人生悲喜剧后 ,以相当成熟的心理状态 ,写下的充满睿智与苦闷的人生哲学。笔者试图从《野草》中探索鲁迅关于生存的思考 ,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106.
小说不仅是时间的艺术 ,更是一门空间的艺术 ,所谓空间主要就是指环境。环境描写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发挥着它神奇的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部分作品的赏析来探讨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作写能力。环境描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角色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自然环境的描写首先为舞台布景 ,以最形象最直观的方式向读者交代故事的大环境 ;紧接着 ,社会环境的描写 ,让读者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 ,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最后 ,随着人物环境 (包括人物活动场所、人物关系 )…  相似文献   
107.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108.
鲁迅笔下的狂人从写满“仁义道德”的书中只看到了“吃人”两个字,看似癫狂,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我们透过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妇女形象也能看出,作家们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09.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0.
胡编是某学术期刊的准学型编辑,专攻鲁迅学说,酷爱“孔乙己研究”。进编辑部十多年来,忙忙碌碌,笔耕不缀,但期刊不温,胡编不火,虽已近天命之年,事业的春天始终没有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